致士篇第十四(節選)

荀子

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

川淵深而魚鱉歸之,山林茂而禽獸歸之,刑政平而百姓歸之,禮義備而君子歸之。 故禮及身(具備於身)而行修(行為端正), 義及國而政明(政治清明)。 能以禮挾(浹;遍及;用禮遍及天下)而貴名白(美名顯揚), 天下願(景仰),令行禁止(令出必行, 禁出必止),王者之事畢矣。《詩》曰:「惠此中國,以綏四方。」此之謂也。川淵者, 魚龍之居也;山林者,鳥獸之居也;國家者,士民之居也。川淵枯則魚龍去之,山林險則鳥獸去之,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。


無土(國土),則人不安居;無人(百姓), 則土不守;無道法,則人不至;無君子,則道不舉。 故土之與人(國家與百姓)也,道之與法(政 治原則與法律規範)也者,國家之本作(根本)也;君子也者,道法之 總要(總管者)也,不可少頃曠(片刻不可或缺)也。 得之則治,失之則亂;得之則安,失之則危;得之則存,失之則亡。

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,有君子而亂者,自古及今,未嘗聞也。 傳曰:「治生乎君子,亂生於小人。」此之謂也。


人主之害(缺點;毛病), 不在乎不言用賢,而在乎不誠(不是真心)必用賢。 夫言用賢者,口也;卻(拒絕)賢者, 行也(口頭說要用賢人,實際行為卻拒絕賢人)。 口行相反(言行不一),而欲賢者之至,不肖者之退也,不亦難乎!

夫耀蟬者(捕蟬人夜晚舉火照蟬,使蟬撲火而來,而加以捕捉), 務在明其火,振其樹(搖動樹枝)而已;火不明,雖振其樹,無益也。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,則天下歸之,若蟬之歸明火也。


師術有四(為人師表應具備四種條件), 而博習(博學多習)不與焉(不 包括在內)。 尊嚴而憚(尊嚴莊重使人敬畏), 可以為師;耆艾(ㄑ|ˊ ㄞˋ;老人的通稱)而信,可以為師; 誦說而不陵不犯(不違背禮法),可以為師; 知微而論(知道精微的道理,且可以闡述清楚), 可以為師。故師術有四,而博習不與焉。水深則回(產生 漩渦),樹落則糞本(成為樹根的肥料), 弟子通利則思師。《詩》曰:「無言不讎(回應;回報),無德不報。」此之謂也。


賞不欲僭(ㄐ|ㄢˋ;獎賞不要太超過),刑不欲濫(刑罰不要太過份)。 賞僭則利及小人(使小人得到利益),刑濫則害及君子(使君子受到危害)。 若不幸而過,寧僭勿濫(寧可過份獎賞,也不要過份刑罰)。 與其害善(與其傷害到無辜的 好人),不若利淫(不如使壞人得到一點便宜)


荀卿(約西元前313至235年),名況,字卿,趙國郇邑人,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 人稱荀子。漢朝人避宣帝諱,又稱其為孫卿。荀子是繼孔子、孟子以後大儒,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。 《荀子》一書,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深遠。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,曾在齊下講學著書, 後離楚赴楚,任蘭陵令。後卒於蘭陵。著名的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。

《荀子》一書,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,該書共三十二篇,除《大略》、《宥坐》、《子道》、 《法行》、《哀公》、《堯問》為弟子所述,其它各篇都是荀子自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