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行不貴苟難(因難;指君子不因事情難辦而看重
它),說(言論)不貴苟
察(明白細察),名不貴苟傳(廣
泛流傳),唯其當之(適當;合乎禮義)為貴。故懷負石而投河,
是行之難為者也,而申徒狄能之;然而君子不貴者,非禮義之中(不合乎禮義)也。
「山淵平」(山淵齊平)、
「天地比」(天地比鄰)、
「齊秦襲」(齊秦兩敵國合併)、
「入乎耳,出乎口」(言語耳入口出)、
「鉤(嫗)有
須(鬚)」(老婦人有鬍鬚)、「卵
有毛」(蛋裡有毛),是說之難
持者(以上都是很難辯論成功的
題目)也,而惠施、鄧析(兩人都為善於巧辯的
名家)能之。然而君子不貴者,非禮義之中也。盜跖貪凶,名聲若日月,與舜禹俱傳而
不息;然而君子不貴者,非禮義之中也。故曰:君子行不貴苟難,說不貴苟察,名不貴苟傳,唯其當之為貴。詩曰:
「物其有(客觀的存在)矣,
惟其時(是也;指實事求是)矣。」此之謂也。
君子養心莫善於誠,致(極;盡)誠則無它事矣。
惟仁之為守,惟義之為行。誠心守仁則形(表現於言行之中),形
則神(具有超凡的影響力),神則能
化(使事物產生轉化)矣。誠心行義則理,理則明,
明則能變矣。變化代興,謂之天德(天的德性;指自然變化的
道理)。天不言而人推(推崇)其高焉,地不言
而人推其厚焉,四時不言而百姓期(知四季的時序變化)焉。
夫此有常(天地運行有一定的規律),以
至其誠(誠心)者也。君子至德,
嘿(默)然而喻,未施(施
予恩惠)而親,不怒而威,夫此順命(順從天命;遵
從自然規律)以慎其獨(獨,指專心致力於仁
義)者也。
善之為道者(善於實行仁道的人),
不誠則不獨(不能致力於仁義),不獨則不形,不
形則雖作於心,見於色,出於言,民猶若未從也,雖從必疑。天地為大矣,不誠則不能化萬物。
聖人為知矣,不誠則不能化萬民。父子為親矣,不誠則疏。君上為尊矣,不誠則
卑(卑下;不被人尊重)。夫誠者,君子之所守也,
而政事之本也,唯所居(居,固也;事物固有的規律)以
其類至(推行至同類的事物)。操之則得之,
舍(捨)之則失之。操而得之則
輕(輕鬆可行),輕則獨行(能
專心致力於仁義),獨行而不舍(捨),
則濟(成功)矣。
濟而材盡,長遷(長期的變化)而不
反(返)其初,則化(
變化成功)矣。
君子位尊而志恭(心志謙恭),心小而道大;所聽視者近,
而所聞見者遠。是何邪?則操術然也。故千人萬人之情,一人之情也。天地始者,今日是
也(天地起始的情況,就是今日的情況;指能君子能見近而推遠,
見今而知古)。百王之道,後王是也(歷代君王治國之道,
即今日君王治國之道)。君子審後王之道,而論百王之前,若端拜(端
坐拱手;指從容輕鬆)而議。推禮義之統,分是非之分,總天下之要,治海內之眾,若使
一人(就像指使一個人那般從容輕鬆)。故操彌
約(掌握的操術方法愈簡要),
而事彌大(所治理的事物愈多)。
五寸之矩(矩,畫方形或直角的器具),盡天下
之方(測量天下的方形)也。故君子不下室堂,
而海內之情舉積(聚集)此者,則操術然也。
欲惡取舍之權(喜歡或厭惡的取捨權衡之道):
見其可欲也,則必前後慮其可惡也者;見其可利也,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,而兼權之,
孰計(熟計;仔細考慮)之,然後定
其欲惡取舍。如是則常不失陷(過錯)矣。
凡人之患,偏傷(偏見;只認識事的片面)之也。
見其可欲也,則不慮其可惡也者;見其可利也,則不慮其可害也者。是以動則必陷,為則必辱,
是偏傷之患也。(片面的認識所造成的危害)
(人容易被欲望蒙蔽,只見眼前利益,而忽略其可能帶來的
禍害。荀子告戒我們,面對任何事,都要看事情的正反兩面;事有可欲之處,也有可惡之處;有可利之處,也有可害之處;
仔細熟計,不為眼前欲望及利益所蒙蔽,才不會事後懊悔,反而為自己帶來禍害。)
荀卿(約西元前313至235年),名況,字卿,趙國郇邑人,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
人稱荀子。漢朝人避宣帝諱,又稱其為孫卿。荀子是繼孔子、孟子以後大儒,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。
《荀子》一書,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深遠。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,曾在齊下講學著書,
後離楚赴楚,任蘭陵令。後卒於蘭陵。著名的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。
《荀子》一書,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,該書共三十二篇,除《大略》、《宥坐》、《子道》、
《法行》、《哀公》、《堯問》為弟子所述,其它各篇都是荀子自著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