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公問桓公何以致霸
景公問於晏子曰:「昔吾先君桓公(
齊桓公,春秋五霸之首),善飲酒窮樂,食味方丈,好色無別,辟(乖僻、
偏邪)若此,何以能率諸侯以朝天子乎?」
晏子對曰:「昔吾先君桓公,變俗以政,下賢以身。管仲,
君之賊(仇敵)者也,知其能足以安國濟功,
故迎之於魯郊,自御,禮之於廟。異日,君過於康莊,聞甯戚歌,
止車而聽之,則賢人之風也,舉以為大田(甯戚,音ㄋ|ㄥˋ ㄑ|,
春秋衛人,因貧窮而無法見用,於是駕著牛車至齊國,傍晚在城外休憩,遇上桓公在郊外迎接賓客,甯戚在車下餵牛時,
悲戚地望著桓公擊牛角唱歌,桓公聽了,驚嘆甯戚是位奇人,命人載回,而加以重用為大田。大田,
掌管農事的官職)。先君見賢不留,使能不怠,是以內政則民懷之,征伐則諸侯畏之。
今君聞先君之過,而不能明其大節,桓公之霸也,君奚疑焉?」
景公問國如何則謂安
景公問晏子曰:「國如何則可謂安矣?」
晏子對曰:「下無諱言,官無怨治;通人(學識淵博又能曉達事理的人)不
華,窮民不怨;喜樂無羨賞(超過的獎賞),
忿怒無羨刑(以上兩句指國君不因個人好惡而過份的獎賞或刑罰);上有禮於士,
下有恩於民;地博不兼(兼併)小,
兵彊(強)不劫弱;
百姓內安其政,外歸其義;可謂安矣。」
晏子使吳吳王問可處可去
晏子聘於吳,吳王曰:「子大夫以君命辱在敝邑之地(客套謙詞,
歡迎晏子來訪吳國),施貺(ㄎㄨㄤˋ;敬詞。
稱別人所贈的東西或恩惠)寡人,寡人受貺矣,
願有私問焉。」
晏子巡逡(ㄑㄩㄣ;逡巡;徘徊不前)而
對曰:「嬰,北方之賤臣也,得奉君命,以趨於末朝(謙詞,猶下吏也),
恐辭令不審,譏於下吏,懼不知所以對者。」
吳王曰:「寡人聞夫子久矣,今乃得見,願終其問。」
晏子避席對曰:「敬受命矣。」
吳王曰:「國如何則可處,如何則可去也?」
晏子對曰:「嬰聞之,親疏得處其倫(條理;
常理),大臣得盡其忠,民無怨治,國無虐刑,則可處矣。
是以君子懷不逆之君(不會道行逆施的君主),居治國之位。
親疏不得居其倫,大臣不得盡其忠,民多怨治,國有虐刑,則可去矣。
是以君子不懷暴君之祿(俸祿),不處亂國之位。」
叔向問嗇吝愛之於行何如
叔向問晏子曰:「嗇吝愛(節儉、小器、
吝惜)之於行何如?」
晏子對曰:「嗇者(節儉),君子之道;
吝愛者(小器、吝惜),小人之行也。」
叔向曰:「何謂也?」
晏子曰:「稱(斟酌衡量)財多寡
而節用之,富無金藏,貧不假貸(借貸),
謂之嗇(節儉);積多不能分人而厚自養,
謂之吝(小器);不能分人,又不能自養,
謂之愛(吝惜)。故夫嗇者,君子之道;吝愛者,小人之行也。」
註:晏子生活起居相當節儉,與墨家思想接近,很得到墨家信徒的推崇。而《晏子春秋》一書的內容,頗多
墨家思想,因此柳宗元所著《辯晏子春秋》一文,認為《晏子》一書,應是墨家弟子
齊人所為,此書宜列入墨家思想,而不應被列入儒家。
《晏子春秋》是記敘春秋時代齊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晏嬰(西元?-前500年)言行的一部歷史典籍。
書初成於春秋末期,由齊國史官與晏嬰的賓客記載而形成。後經稷下先生的整編,而流傳於世。
西漢時,經劉向的整理,《晏子春秋》共8卷,包括內篇6卷(諫上下、問上下、雜上下),
外篇2卷,計215章,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。可視為是中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,也有人視《晏子春秋》為
最早的人物傳記,「雖無傳記之名,實傳記之祖也。」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