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龍井山數里,溪色澄然迎面,九溪之北流也。溪發源於楊梅塢。
余之溯溪,則自龍井始。
溪流道萬山中,山不峭而塹(不陡峭而多溝塹),
踵趾錯互(山腳互相交錯),
蒼碧莫辨途徑(一片碧綠,連山路也辨認不出)。
沿溪取道,東瞥西匿(形容河道彎曲)),前若有阻而旋得路。
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。澗以十八,數(數目)倍於九也。
余遇澗即止。過澗之水,必有大石亙(接連)其流。水石沖激,
蒲藻(植物名)交舞。溪身廣四五尺,
淺者沮洳(ㄐㄩˋ ㄖㄨˋ;低溼的地方),
由草中行;其稍深者,雖渟蓄(水積聚停滯)猶見沙石。
其山多茶樹,多楓葉,多松。過小石橋,向安理寺路,石猶詭異。
春籜始解(春天的筍殼開始剝落。籜,ㄊㄨㄛˋ,
包在竹筍外面的筍殼),攢動岩頂,如老人晞髮(將頭髮披散使之曬乾)。
怪石折疊,隱起山腹,若櫥,若几(小桌子),
若函書狀(匣書的樣子)。即林表望之,
蓊(ㄨㄥˇ)然(雲
氣湧起的樣子)帶雲氣。杜鵑作花,點綴山路;岩日翳吐(
太陽在山岩下,時隱時現)。出山已亭午(正午、中午)矣。
時光緒己亥(光緒25年,西元1899年)三月六日
。同遊者,達縣吳小村、長樂高鳳岐、錢塘邵伯炯。
林紓(1852—1924)原名群玉、秉輝,字琴南,號畏廬、畏廬居士,
別署冷紅生。晚稱蠡叟、踐卓翁、六橋補柳翁、春覺齋主人。福建閩縣(今福州)人,
近代著名文學家。林紓的古文論,以桐城派提倡的義法為核心,以左、馬、班、
韓之文為「天下文章之祖庭」,以為「取義於經,取材於史,多讀儒先之書,
留心天下之事,文字所出,自有不可磨滅之光氣」。
林紓自青年時代便關心時務,認為中國要富強,須學習西方。中年以後,盡購西洋譯本讀之。雖不懂外語,
只靠「玩索譯本,默印心中」,靠別人口述,進行翻譯外國小說。一生著譯甚豐,翻譯小說達二百餘種,
被譽為「譯界之王」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