卜來敦記

黎庶昌

Tony私選的古文觀止

卜來敦者,英國之海濱,歐洲勝境也。距倫敦南一百六十餘里, 輪車可(約)兩點鐘( 兩小時)而至,為國人遊息之所。後帶岡嶺,前則石岸斬然( 陡峭)。好事者鑿岸為巨廈,養魚其間,注以源泉,涵( 包含)以玻璃,四洲(歐亞非美)之物,奇奇怪怪, 無不畢致。又架木為長橋,鬥(陡然)入海中數百丈, 使遊者得以扳援憑眺。橋盡處有作樂亭。餘則淺草平沙,綠窗華屋, 與水光揜映(掩映;輝映), 迤邐(曲折而連綿不斷)一碧而已。 人民十萬,櫛比(像梳齒般緊密排比。 比喻排列緊密。)而居,衢市( 大馬路及市街)從衡(縱橫),日辟益廣。 其地固無波濤洶湧之觀,估客(商販) 帆檣(船隻)之集,無機匠廠師之興作, 雜然而塵鄙也,蓋獨以靜潔勝。

每歲會堂散後(英國議院的議會, 散會於六月底。),遊人率休憩於此。方其風日晴和,天水相際,邦人士女, 連袂(衣袖連接,比喻攜手)戲遊, 衣裙雜襲(聚合), 都麗(美盛)如雲。時或一二小艇, 棹漾於空碧之中。而豪華世家,則又鮮車怒馬( 鮮麗的車輛及壯健快跑的馬),並轡爭馳, 以相遨放(遨遊)。 迨(等到)夫暮色蒼然, 燈火粲列,音樂作於水上,與風潮相吞吐,夷猶( 遲疑不決;引申為從容縈繞)要眇( 精微美好的樣子),飄飄乎有遺世之意矣。

余至倫敦之次月,富紳阿什伯里導往遊焉, 即歎為絕特(極為出眾)殊勝, 自是屢遊不厭。再逾年而之他邦,多涉名跡,而卜來敦未嘗一日去諸懷, 其移人若此(移,改變,引申為感染, 使人嚮往)

之為國,號為強盛傑大,議者徒知其船堅炮巨, 逐利若馳(拼命追求私利), 故嘗得志海內;而不知其國中之憂遊暇豫( 閒暇安樂),乃有如是之一境也。昔荀卿 氏論立國惟堅凝(堅實牢固;精誠團結意)之難, 而晉欒鍼(春秋時晉國大夫)之對 楚子重(春秋時楚國司馬)則曰: 「好(喜愛) 以眾整(嚴整)。」又曰: 「好以暇(從容不迫,悠然)。」夫唯堅凝, 斯能整暇(嚴整而從容不迫),若卜來敦者, 可以覘(窺視) 人國矣(可以觀察別人國家強盛的緣故)


黎庶昌(1837-1898),貴州遵義人。少嗜讀,從鄭珍游,講求經世學。 同治七年(1868年)使日本,訪求東瀛遺籍,刻古佚叢書。 光緒元年(1875年),山東巡撫丁寶楨等向朝廷力舉黎庶昌,謂其「志節堅毅,抱負甚偉」。 光緒十七年(1891年)為川東道。工書法,著西洋雜志、拙尊園叢稿。 第二年,黎庶昌隨郭嵩燾出使英、法、德、西班牙諸國,任參贊,並遊奧、比、瑞、葡等國, 駐歐六年,著《西洋雜誌》一書。自光緒七年始(1881年),黎庶昌兩度擔任駐日公使。 歸國後任川東兵備道,後因疾返鄉。光緒二十三年(1897年)卒於沙灘,享年六十一歲。 黎庶昌為曾國藩賞識,與吳汝綸、張裕釗、薛福成合稱為「曾門四弟子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