遊廬山黃崖遇雨記

袁枚

Tony私選的古文觀止

甲辰(乾隆四十九年,西元1784年)春, 將遊廬山星子(今江西星 子縣)(縣令)君 告余曰:「廬山之勝,黃崖為最。」余乃先觀瀑於開先寺,畢,即往黃崖

崖仄而高,箯輿(竹製的山轎)升,奇峰 重累(重疊)如旗鼓戈甲從天上擲下,勢將壓己, 不敢仰視;貪其奇,不肯不仰視。屏氣登顛(巔 ;山頂),有舍利臺,正對香爐峰。又見瀑布,如良友再逢,百見不厭也。 旋下行,至三峽橋。兩山夾溪,水從東來,巨石阻之, 小石尼(阻擋)之, 怒號噴薄。橋下有宋祥符(北宋 真宗大中祥符的年號簡稱)碣(石碑), 諦視良久,至棲賢寺宿焉。

次日聞雷,已而晴,乃往五老峰。路漸陡,行五里許, 回望彭蠡湖(即鄱 陽湖),帆竿排立,己所坐舟,隱隱可見。正徘徊間,大雨暴至,雲氣坌湧, 人對面不相識。輿夫(轎夫)認 雲作地,踏空欲墮者屢矣。引路里保,避雨遠竄,大聲呼, 杳無應者。天漸昏黑,雨愈猛,不審(不清楚)今夜 投宿何所。輿夫觸石而顛,余亦仆,幸無所傷。 行李愈沾濕愈重,擔夫呼謈(ㄆㄛˋ;呼喊冤屈的聲音; 指叫苦連天),家僮互相怨尤,有泣者。余素豪,至是不能無悸。 躑躅(ㄓˊ ㄓㄨˊ;徘徊不前的樣子)良久, 猶臨絕壑。忽樹外遠遠持火者來,如陷黑海見神燈,急前奔赴,則萬松庵老 僧曳杖迎,唶曰:「相待已久,惜公等誤行十餘里矣。」 燒薪燎衣(烘烤衣服), 見屋上插柳,方知是日清明也。

次日雪,冰條封山,觸履作碎玉聲。望五老峰不得上,轉身東下,行十餘里, 見三大峰壁立溪上,其下水潺潺然。余下車投以石,久之寂然,想深極, 故盡數十刻尚未至底耶?旁積石礎碎瓦礫無數,疑即古大林寺之舊基。 輿夫曰:「不然,此石門澗耳。」余笑謂霞裳(劉霞裳, 袁枚的學生)曰:「考據之學,不可與輿夫爭長,姑存其說何害!」 乃至天池(天池寺), 觀鐵瓦(天池寺有著名的銅磚鐵瓦殿), 就黃龍寺宿焉。僧告余曰: 「從萬松庵到此,已陡下二千丈矣。」問遇雨最險處何名,曰犁頭尖也。

余五年遊山皆樂,惟此行也苦,特志之。


袁枚(1716-1796),字子才,浙江錢塘人,乾隆進士,人稱隨園先生。 乾隆進士,曾任江寧等地知縣,三十八歲辭官後僑居江寧,築園林于小倉山,號隨園。 收集書籍,創作詩文。以詩名聞當世,提倡「性靈說」,反對清初以來擬古和形式主義的流弊, 使詩壇風氣為之一新,與蔣士銓、趙翼並稱「江右三大家」。為文自成一家,與紀曉嵐齊名, 時稱「南袁北紀」。文章主「駢散合一」,兼取六朝駢儷。著有《小倉山房文集》、《隨園詩話》、 《子不語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