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矣,造物之才也!同一自高而下之水,而浙西三瀑三異,卒無復筆。
壬寅歲(乾隆四十七年,西元1782年),
余遊天臺石樑(天臺山石樑瀑布),
四面崒者(崒,ㄗㄨˊ,山勢高峻)厜
嶬(ㄔㄨㄟˊ ㄨㄟˊ,
山巔高峻。語出《爾雅˙釋山》),重者甗隒(甗,|ㄢˇ;
古代用來炊煮的一種蒸鍋。隒,|ㄢˇ,指山崖。語出《爾雅˙釋山》),
皆環樑遮迣(遮掩)。樑長二丈,寬三尺許,
若鼇脊跨山腰,其下嵌空。水來自華頂(峰名),
平疊四層,至此會合,如萬馬結隊,穿樑狂奔。凡水被石撓必怒,怒必叫號。以崩落千尺之勢,
為群磥砢(ㄌㄟˇ ㄌㄨㄛˇ;磊呵;石眾多、堆累)所
擋秘(阻擋推擊),自然拗怒鬱勃,
喧聲雷震,人相對不聞言語。余坐石樑,恍若身騎瀑布上。走山腳仰觀,則飛沫濺頂,目光炫亂,
坐立俱不能牢,疑此身將與水俱去矣。瀑上寺曰上方廣,下寺曰下方廣。以愛瀑故,
遂兩宿焉。
後十日,至雁宕之大龍湫(瀑布名)。
未到三里外,一匹練從天下,恰無聲響。及前諦視,則二十丈以上是瀑,二十丈以下非瀑也,盡化為煙,
為霧,為輕綃,為玉塵,為珠屑,為琉璃絲,為楊白花(楊花)。
既墜矣,又似上升;既疏矣,又似密織。風來搖之,飄散無著;日光照之,五色
昳麗(|ˋ ㄌ|ˋ;光鮮亮麗的樣子)。或遠立而濡其首,
或逼視而衣無沾。其故由於落處太高,崖腹中窪,絕無憑籍,不得不隨風作幻;又少所抵觸,不能助威揚聲,
較石樑絕不相似。大抵石樑武,龍湫文;石樑喧,龍漱靜;石樑急,龍湫緩;石樑沖蕩
無前,龍湫如往而複;此其所以異也。初觀石樑時,以為瀑狀不過爾爾,龍湫可以不到。
及至此,而後知耳目所未及者,不可以臆測也。
後半月,過青田(浙江省青田縣)之石門洞,
疑造物雖巧,不能再作狡獪(詭變)矣。乃其瀑在石洞中,
如巨蚌張口,可吞數百人。受瀑處池寬畝餘,深百丈,疑蚊龍欲起,激蕩之聲,
如考(撞擊)鐘鼓於甕內。
此又石樑、龍湫所無也。
昔人有言曰:「讀《易》者如無《詩》,讀《詩》者如無《書》,讀《詩》、《易》、
《書》者如無《禮記》、《春秋》。(指這幾種書
雖都是古文所寫,但筆法皆不同,文字各有變化)」余觀於浙西之三瀑也信。
袁枚(1716-1796),字子才,浙江錢塘人,乾隆進士,人稱隨園先生。
乾隆進士,曾任江寧等地知縣,三十八歲辭官後僑居江寧,築園林于小倉山,號隨園。
收集書籍,創作詩文。以詩名聞當世,提倡「性靈說」,反對清初以來擬古和形式主義的流弊,
使詩壇風氣為之一新,與蔣士銓、趙翼並稱「江右三大家」。為文自成一家,與紀曉嵐齊名,
時稱「南袁北紀」。文章主「駢散合一」,兼取六朝駢儷。著有《小倉山房文集》、《隨園詩話》、
《子不語》等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