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道表,主要用來記載死者事蹟,並刻在死者墓道前的石碑上。一般多屬歌功頌德的應酬之文。
這篇《亭林先生神道表》卻是十分優秀的傳記文,鮮明地記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師顧炎武的一生,
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氣節及不凡的治學精神。
顧氏世為江東四姓之一,五代時由吳郡(今江蘇
蘇州)徒徐州,南宋時遷海門,已而復歸於吳,
遂為昆山縣之花浦村人。其達者,始自明正德(明武
宗年號)間,曰工科給事中(職官名;掌侍
從規諫)廣東按察使司僉事(僉事,官職名,
專司判斷官事的官)溱,及刑科給事中濟。
刑科(顧濟)生兵部侍郎章志,
侍郎(顧章志)生左贊善(職官名。
始置於唐,設左右贊善大夫,為東宮的屬官)紹芳及國
子生(全國最高學府的學生)紹芾(ㄈㄨˊ),
贊善(顧紹芳)生官
蔭生(職官有勛勞於國家,
子孫享有授官資格者)同應,同應之仲子曰絳,即先生也。紹芾生同吉,
早卒,聘王氏,未婚守節,以先生為之
後。
(顧濟---顧章志---顧紹芳---顧同應---顧絳)
(顧濟---顧章志---顧紹芾---顧同吉---顧絳[過繼給叔父顧同吉為子])
先生字曰寧人,乙酉(清順治二年,1645年)改名炎武,
亦或自署曰蔣山傭,學者稱為亭林先生。少落落(瀟灑自然)有大志,不與人苟同,耿介絕俗。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,
見者異之。最與里中歸莊相善,共遊復社(明末江南地區士大
夫知識份子所組成的政治集團,主張政治改革),相傳有「歸奇顧怪」之目。於書無所不窺,尤留心經世之學。其時
四國(四方)多虞,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,自崇禎己卯(崇禎十二年,
1639年)後,歷覽《二十一史》、《十三朝實錄》、《天下圖經》(有地
圖的地理志)、前輩文編說部,以至公移(官方文書)邸抄(邸報,古代報章,傳抄詔令章奏以報於諸候)之類,
有關於民生之利害者,隨錄之,旁推互證,務質之今日所可行
,而不為泥古之空言,曰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(一百二十卷,詳細記錄了各
地疆域、形勝、水利、兵防、物產、賦稅等資料。)。然猶未敢自信,其後周流西北且二十年,遍行邊塞亭障,
無不了了(明白、清楚)而始成。其別有一編曰《肇域志》(記述各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
,附有地圖),則考索《利病》之餘,合《圖經》而成者。
予觀宋(南宋)乾、淳(宋孝
宗乾道、淳熙年間)諸老,以經世自命者,莫如薛艮齋(薛季宣,
字士龍,號艮齋,南宋哲學家。治學講求事功,反對空談性命,為永嘉學派先聲),
而王道夫(王自中,字道甫,學者稱厚
軒先生)、倪石林(倪朴,字文卿,學者稱
石陵先生)繼之,葉水心(葉適,字正剛,
學者稱水心先生,南宋哲學家。主張功利之學,反對朱熹的性理之學,是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。)尤
精悍。然當南北分裂,聞而得之者多於見,若陳同甫(陳亮,
字同甫,學者稱龍川先生,南宋思想家)則皆欺人無實之大言,
故永嘉(南宋永嘉學派,
呂祖謙所創)、永康(南宋永康學派,
又名浙學,為永康人陳亮所創立)之學皆未甚粹,未有若先生之探原竟委,言言可以見之施行,
又一稟於王道,而不少(稍)參以功利之說者也。
最精韻學,能據遺經以正六朝、唐人之失,
據唐人以正宋人之失,欲追復三代(夏商周)以
來之音,分部正帙,而究其所以不同,以知古今音
學之變。其自吳才老(吳棫,字才老,宋代學者。
著有《韻補》五卷,分古韻為九部,並提出古韻通轉說,為後來研究古韻的先驅)而下,
廓如也(空虛;指無人能及),則有曰《音學五書》。
性喜金石之文(古代鐫刻於鐘鼎、碑碣上的文字),
到處即搜訪,謂其在漢、唐以前者,足與古經相參考,唐以後者,亦足與諸
史相證明,蓋自歐、趙、洪、王(歐
陽修著有《集古錄跋尾》,趙明誠著有《金石錄》,洪適著有《隸釋》、《隸續》,王黼著有《嘯堂集古錄》
,都是研究金石之文的著作。)後,未有若先生之精者,則有曰《金石文
字記》(六卷,錄漢以來碑刻凡三百餘種)。
晚益篤志《六經》,謂古今安得別有所謂理學者,經學即理也。自有捨經學以言理學者,而邪說以起。
不知捨經學則其所謂理學者,禪學也。故其本朱子(朱熹)之說
,參之以慈溪黃東發《日抄》(黃震,字東發,慈溪人,
南宋學者,著有《黃氏日鈔》九十五卷。)
,所以歸咎於上蔡(指謝良佐,上蔡人,
學者稱上蔡先生)、橫浦(指張九成,錢塘人,
宋代學者,著有《橫浦集》)、象山(指陸九淵,
字子靜,自號存齋、象山翁,學者稱象山先生,南宋思想家)者甚峻。於同時諸公,
雖以苦節推百泉(即孫奇逢,明清之際的思想家,
學者稱夏峰先生,與李顒、黃宗羲齊名)、二曲(即李顒,
字中孚,號二曲,學者稱二曲先生,清初理學家);以經世
之學推梨洲(黃宗羲,世稱梨洲先生),
而論學則皆不合,其書曰《下學指南》(一卷;主張通經致用)。
或疑其言太過,是固非吾輩所敢遽定,然其謂經學即理學,則名言也。而《日知錄》
三十卷(為顧炎武稽古所得,隨時劄記的
經世致用的著作),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,凡經史之粹言具在焉。蓋先生書尚多,
予不悉詳,但詳其平生學業之所最重者。
初太安人(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,
此指顧炎武的之母)王氏之守節也,養先生於襁褓(ㄑ|ㄤˇ ㄅㄠˇ
;背負幼兒的布條和小被)中。太安人最孝,
嘗斷指以療君姑(丈夫的母親)之
疾。崇禎九年(1636年),直指(朝廷使者)王一鶚請旌於朝,
報可。乙酉(1636年)之夏,太安人六十,避兵常熟之郊,謂先生曰
:「我雖婦人哉!然受國恩,果有大故,
我則死之。」於是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
,與嘉定(今屬上海市)諸
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,奉故鄖(鄖陽,
在今湖北)撫王永祚,以從夏文忠公(夏
允彝)於吳。江東(指南明福王朱由崧政權)授公
兵部司務。事既不克,永言行遁去,其沆死之,先生與莊幸得脫,而太安人遂不食卒。
遺言後人莫事二姓。次年閩中(指南明唐王
政權)使至,以職方郎(兵部屬官)召,
欲與族父延安推官鹹正赴之,念太安人尚未葬,不果。次年,
幾預(參與)吳勝兆之禍(明將,後降清,
為吳淞提督,密謀反清,事敗被捕,死獄中),更欲赴海上,道梗不前。
先生雖世籍江南,顧其姿稟,頗不類吳會人,以是不為鄉里所喜,而先生亦
甚厭裙屐(裙是下裳,屐是木鞋,六朝貴遊子
弟的衣著)浮華之習。嘗言:「古之疑眾者(見疑於眾人),
行偽而堅(行為
虛偽而且固執)」,今之疑眾者,行偽而脆,了不足恃(毫不可恃)。」既
抱故國之戚,
焦原毒浪(比喻遭蹂躪),日無寧
晷(ㄍㄨㄟˇ;時光)。
庚寅(清順治七年,1650年),有怨家欲陷之,
乃變衣冠作商賈,遊京口(今江蘇鎮江),又
遊禾(嘉禾,今嘉興)中。次年,
之舊都拜謁孝陵(明太祖朱元璋陵墓)。
癸已(清順治十年)再謁,是冬,又謁,而圖焉。次年
,遂僑居神烈山(明孝陵所在之山,
即南京紫金山)下,遍遊沿江一帶,以觀舊都畿輔(京
城地區)之勝。
顧氏有三世僕曰陸恩,見先生日出遊,家中落,叛投里豪。
丁酉(清順治十四年,1657),
先生四謁孝陵。歸,持之急,乃欲告先生通海(閩海),
先生亟往禽之,數其罪,湛之水(投入水中)。
僕婿復投里豪,以千金賄太守,求殺死先生,不繫訟曹,而即繫之奴之家,危甚。獄日急,有為先生求
救於某公者(錢謙益),某公欲先生自稱門下而後許之,
其人知先生必不可,而俱失某公之援,乃私自書一刺(名片)以
與之。先生聞之,急索刺還,不得,列揭於通衢以自白。
某公亦笑曰:「甯人之卞(躁
急)也!」曲周(地名)路舍人澤溥(路澤溥,
曾任中書舍人)者,故相(指明朝時官員)文貞公振飛(路
振飛)子也。僑居洞庭之東山,識兵備使者,乃為訴之,
始得移訊松江(今上海),
而事解。於是先生浩然有去志,五謁孝陵,始東行。
墾田於章丘(今屬山東)之長白山下
以自給。戊戌(清順治十五年,1658年),
遍遊北都諸畿甸(京城地區),直抵山海關外,
以觀大東(指極東之地)。
歸至昌平(今屬北京市),
拜謁長陵(明成祖陵墓)以下,圖而記之。
次年再謁。既而念江南山水有未盡者,復歸,六謁孝陵。東遊
直至會稽(今浙江紹興)。
次年,復北謁思陵(明思宗
陵墓)。由太原、大同(位於
今山西省中北部)以入關中(今陝西
渭河流域西安一帶),直至榆林(今屬
陝西)。是年,浙中史禍作(浙江人莊廷
鑨刊刻明史,書中使用南明政權年號,流露了反清情緒,康熙二年,(1663)清政府下令將其族人、
作序者、參校者、賣書者、買書者及地方官七十餘人全部誅殺。),先生之
故人吳、潘二子(吳炎、潘檉章)死之,
先生又幸而脫。甲辰(清康熙三年,1664年),
四謁思陵。事畢,墾田於雁門(今山
西代縣北)之北,五台(五台山)之東。
初,先生之居東也,以其地濕,不欲久留,每言馬伏波(馬援,
東漢人,封伏波將軍)、田疇,皆從塞上立業,欲居代北。嘗曰:「使吾澤中有牛羊千,
則江南不足懷也。」然又苦其地寒,乃但經營創始,使門人輩司之,而身出遊。
丁未(清康熙六年,1667年),之淮上。
次年,自東入京師。萊(萊州,治所在今
山東掖縣)之黃氏,有奴告其主所作詩者,多株連,自以為得(得計),
乃以吳人陳濟生所輯《忠義錄》
,指為先生所作,首之(告發之),書中有名者三百餘人。
先生在京聞之,馳赴山東自請勘(審問),
訟繫半年。富平李因篤自京師為告急於有力者,親至曆下(今
山東濟南市)解之,獄始白。復入京師,五謁思陵。自是還往河北諸邊塞者幾十年。
丁巳(清康熙十六年,1677年),六謁思陵,
始卜居陝之華陰。初,先生遍觀四方,其心耿耿耿未下,謂秦人(指
關中一帶的人)慕經學,重處士,持清議,實他邦所少;
而華陰綰轂(ㄨㄢˇ ㄍㄨˇ;統攝,
猶如車輻之湊集在轂。比喻扼住要衝)關、河之口,雖足不出戶,而能見天下之人,聞天下之事。
一旦有警,入山守險,不過十里之遙,若志在四方,則一出關門,亦有
建瓴(ㄐ|ㄢˋ ㄌ|ㄥˊ;建瓴指築在屋頂上的瓦溝。
比喻居高臨下的好形勢。)之便,乃定居焉。王徵君山史(王弘撰,
號山史,明朝諸生)築齋延之。先生置五十畝田於華下供晨夕,而東西開墾所入,別貯之以備有事。
又餌沙苑(地
名)蒺藜(ㄐ|ˊ ㄌ|ˊ;植物名。種子可入藥,
具滋補作用。)而甘之曰:「啖此久,不肉不茗可也。」
凡先生之遊,以二馬二騾,載書自隨。
所至阨塞,即呼老兵退卒,詢其曲折。或與平日所聞不合,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。或經行平原大野,
無足留意,則於鞍上默誦諸經注疏。偶有遺忘,則於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。
方大學士孝感(地名,
今屬湖北)熊公(熊剛履,
清朝大臣)之自任史事也,以書招先生為助,答曰:「願以一死謝公,最下則逃之
世外。」孝感懼而止。戊午(清康熙十七年,
1678年)大科,詔下,諸公爭欲致之,先生豫令諸門人這在京者辭曰:「刀繩具在,無速我死!」
次年大修《明史》,諸公又欲行薦之,貽(|ˊ;
遺留)書葉學士訒庵(葉方藹,
字子吉,號訒庵,昆山人。),請以身殉得免。或曰:「先生盍亦聽人一薦,薦而不出,其名愈高矣。」先生笑曰:
「此所謂釣名者也。今夫婦人之失所天也,從一而終,之死靡慝(ㄊㄜˋ;
改變。指至死不改變),其心豈欲見知於人?若曰盍亦令人強委禽(古
代婚禮用雁作為訂婚的聘禮,故稱下聘為委禽)焉,而力拒之以明節,則吾未之聞矣。」
華下諸生請講學,謝之曰:「近日二曲(李中孚)亦
徒以講學故得名,遂招逼迫,幾致凶死,雖曰威武不屈,然而名之為累,則已甚矣!
又況東林覆轍(東林黨,明萬曆年間由江南士大夫組成的
政治集團。因議論朝政,主張改革,遭到政治迫害),有進於此者乎?」有求文者,告之曰:「文不關於
經術政理之大,不足為也。韓文公起八代衰,若但作《原道》、《諫佛骨表》、《平淮西碑》、
《張中丞傳後》諸篇,而一切諛墓之文不作,豈不誠山斗(泰山北斗,
喻因德高望重)乎?今猶未也。」其論為學,則曰:「諸君,關學(北宋
思想家張載所創的理學學派。因張載長期在關中地區講學,而稱關學)之餘
也。橫渠(張載,
橫渠人)、藍田(呂大臨,藍田人)之教,
以禮為先,孔子嘗言『博我以文,約我以禮』,而劉康公(疑為
宋朝劉康夫)亦云『民受天地之中以生,所謂命也,是以有動作、禮義、威儀之則以定命』。然則君子為學,
捨禮何由?近來講學之師,專以聚徒立幟為心,而其教不肅,方將賦《
茅鴟》(古逸詩篇名,內容諷刺不敬)之不暇,何問其餘!
」尋以乙未(清康熙十八年,1679年)出關,
觀伊洛(伊水及洛水),
歷嵩少(嵩山及少室山,皆在河南省),
曰:「五嶽遊其四矣。」會年饑,不欲久留,渡河至代北,復還華下。
先生即負用世之略,不得一遂,而所至每小試之。墾田度地,累致千金,故隨寓即饒足。徐尚書乾兄弟,
甥也(徐乾學、徐元文,顧炎武外甥);當其未遇,先生振其乏。
至是鼎貴,為東南人士宗,四方從之者如雲。累書迎先生南歸,願以別業居之,且為買田以養,皆不至。或叩之,答曰:
「昔歲孤生,飄搖風雨,今茲親串(血親與姻親的通稱),崛起雲霄。思歸尼父之轅(想讓
孔子的車駕回來,尼父、指孔子),恐近伯鸞之灶(東漢梁鴻
,字伯鸞,少孤獨欽,鄰人先炊,讓他就熱灶煮食,他婉言謝絕);且天仍
夢夢(昏亂不明),世尚滔滔(形容
混亂),猶吾
大夫(語出《論語公冶長》。春秋時代,齊國崔杼殺了國君齊莊公,
陳文子避難來到別的國家,所看到的執政者都和崔杼一樣,於是說「猶吾大夫崔子也」),未見君子,
徘徊渭川,以畢餘年足矣。」
庚申(清康熙十九年,1680年),
其安人(夫人)卒於昆山,
寄詩挽之而已。次年,卒於華陰,無子,徐尚書為立從孫洪慎以承其祀。
年六十九。門人奉喪歸葬昆山之千墩。
高弟(高足弟子)吳江潘耒收其遺書,
序而行之,又別輯《亭林詩文集》十卷,而《日知錄》最盛傳。歷年漸遠,讀先生之書者雖多,而能言其大
節者已罕。且有不知而妄為立傳者,以先生為長洲人,可哂(ㄕㄣˇ;
可笑)也。徐尚書之冢(ㄓㄨㄥˇ;
長)孫涵持節粵中,數千里貽書,以表見屬。予沉吟久之。及讀王不庵之言曰
:「寧人身負沉痛,思大揭其親之志於天下。奔走流離,老而無子。其幽隱莫發,數十年靡訴之衷,
曾不得快然一吐。而使後起少年,推以多聞博學,其辱已甚;安得不掉首故鄉,甘於客死?噫!可痛也!」
斯言也,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。
其銘曰:「先生兀兀(用心勤苦),佐王之學。
雲雷經綸(指抱持著高大的經世賢才),
以屯(屯;ㄓㄨㄣ;六十四卦之一,有艱難,
艱險的意思)被縛。渺然高風,寥天一鶴。重泉(黃泉)拜母,庶無愧作。」
全祖望(1705-1755年),浙江鄞縣人,字紹衣,號謝山。年十六能為古文,
討論經史,補諸生。雍正七年,選以充貢,入京師。
舉順天鄉試,為吏部侍郎李紱所賞識。乾隆元年,薦舉博學鴻詞,會試成進士,
選翰林院庶吉士。
初為翰林,旋受權貴排斥,辭官歸家,專心著述。
學術上推崇黃宗羲,並受萬斯同的影響,注重史料校訂,精研宋末及南明史事。
主蕺山端溪書院講席,士林仰望。二十年卒於家,年五十有一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