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之西南八里許,有周叔虞祠(晉祠,
為紀念周代晉國開國君主叔虞而建。)。祠西為懸甕山,山之東麓有聖母廟,其南又
有台駘祠(駘,音ㄊㄞˊ;台駘是
傳說中古帝王少昊的後裔,被顓頊帝封於汾川,後來被當作汾水之神。),子產所謂汾神也。
有泉自聖母神座之下東出,分左右二道。居人就泉鑿二井,井上為亭,檻以覆之。今左井已淹,
泉伏流地中,自井又東,沮洳(ㄐㄩˋ ㄖㄨˋ;
低溼)隱見,可(約)十餘步乃出流為溪。
浸水洄洑繞祠南,初甚微,既遠乃益大,溉田殆(差
不多)千頃。水碧色,清冷見底,其下小石羅布,視之如碧玉,游魚依
石罅(隙縫)往來甚適。水上有石橋,
好事者夾溪流曲折為室如舟。左右喬木交蔭,老柏數十株,大皆十圍,其中廁以亭台佛屋,
彩色相輝映,月出照水尤可愛。溪中石大者如馬,如羊,如棋局可坐。予與二三子攝衣而登,
有童子數人詠而至,不知其姓名,與並坐久之。
山之半有寺,鑿土為室,繚曲宏麗,累石級而上望之,墟煙遠樹,
映帶田塍(ㄊ|ㄢˊ ㄔㄥˊ;
田埂)如畫,《山海經》云:「懸甕之山,晉水出焉。」周成王封弱
弟于唐地(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),
在晉水之陽(南),後遂名國為晉。既入趙氏(晉國被韓、
趙、魏三家所滅。三家分晉後,舊唐地屬於趙國。),稱晉陽。昔智伯決此木以灌趙城,
而宋太祖復因其故智以平北漢(宋太祖討伐北漢,
北引汾河水灌城)。甚哉!水之為利害也。唐高祖蓋以唐公興,嘗禱于晉祠。
既定天下,太宗(唐太宗李世民)親為銘而書之,立石以祟叔虞之德。今其石在祠東,
又其東為宋太平興國(太平興國為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)之碑。
是來也,余兄奉之(劉大櫆的長
兄)官徐溝(縣名;離晉祠不遠),
余偶至其署,因得縱觀焉。念余之去太平興國遠矣,去唐之貞觀益
遠矣,溯(溯源)而上之,以及智伯及叔虞,
又上之,至於台駘金天氏之裔(即少昊,
傳說台駘是金天氏的後裔。),茫然不知在何代。太原之去吾鄉三千餘里,
久立祠下,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。山川常在,而昔之人皆已泯滅其無存。浮生之飄轉無定,
而余之幸遊於此,無異鳥跡之在太空。然則士之生於斯世,雖能立振俗之殊勳,赫然驚人,
與今日之遊一視(等量齊觀)焉可也,
其孰能判憂喜於其間哉!於是為之記。
劉大櫆(1698年-1780年),清代桐城(安徽省桐城縣)人,字才甫,號海峰,為「桐城派」代表。
應博學宏詞試,為張廷玉所黜,以教書為業,直到老年,默抑以終。劉大櫆是桐城文派「三祖」之一,
是方苞的得意門生,也是姚鼐的老師。著有《海峰詩文集》、《論文偶記》、《評選唐宋八家文鈔》。
清代最具影響力而且影響文壇最久的文學流派,首推以方苞、劉大櫆、姚鼐為首的「桐城派」。
桐城派中,劉大櫆為文較喜歡鋪張排比。辭藻氣勢較方苞、姚鼐為盛,而雅潔淡遠則不如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