遊大慧寺記

劉大櫆

Tony私選的古文觀止

余客居京師無事,間從友人薄(近)遊京城之外,而環城之四野,往往有佛寺, 宏闊壯麗,奇偉不可勝計。詢之,皆閹人(宦官)之 葬地處。閹人既卜葬闢此,乃更創立大寺於其旁,使浮屠(僧 人)者居之,以為其守塚之人。而其內又必請於中朝(朝庭中)之貴人, 自公輔(三公、輔相)以上有名當世者為文, 而刻石以記之。

西直門(舊北京城西北 城門)高粱(高梁河)之橋, 西北行三里許,其地為宛平香山畏吾村,有寺曰大慧。自遠瞻之, 高出松栝(ㄍㄨㄚ;檜)之表, 其中堂有大佛,長五丈餘,土人亦呼為「大佛寺」云, 蓋明正德(明朝武宗年號, 約1506—1521年)中,司禮太監張雄之所建也。寺後積土 成阜(小山丘),累石為山,山阜之峻, 下視平地殆數仞。其石皆自震澤(江蘇 省吳江縣舊名震澤)舟載而輿致焉。山石嵌空玲瓏,登其石罅(ㄒ|ㄚˋ;隙縫)以望遠,內見外, 外不知有內。寺左建佑聖觀,而于土阜高平之處建真武祠,大學士李東陽為文, 立石祠門之外。蓋當是時,世宗(嘉靖皇帝)方尚道術, 閹人懼其寺之一旦毀為道院也。故立道家之神祠於佛寺之中,而藉此以存寺。寺之西,墳壤累累, 而石人石獸,巍然夾侍於前,大抵族親之塚也。

夫被其使中朝之貴人為文, 固若挾之以不得不作之勢;而彼貴人者,亦逆俯首下氣,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。天下未有不 相知而可以挾之使必然者,原其初,必自中朝之貴人與宦寺有相知之舊。夫以中朝之貴人而與宦 寺有相知之舊,則彼其所以為貴人者,未必不出於宦寺之推引。其不出於宦寺之推引,自我得之 而何畏乎?彼推引不出於宦寺而甚畏宦寺,則是惟恐宦寺之能為禍福於我,此孔子之所謂 患得而患失也。

為人臣而患得患失,則其歸且將無所不至。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,患失而果可以無失, 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?乃患得患失矣,而得失之權,卒不可以操之自我;我自得其為我, 而何必交歡於宦寺?此余之三復碑文,不能不為之長歎者也。


劉大櫆(1698年-1780年),清代桐城(安徽省桐城縣)人,字才甫,號海峰,為「桐城派」代表。 應博學宏詞試,為張廷玉所黜,以教書為業,直到老年,默抑以終。劉大櫆是桐城文派「三祖」之一, 是方苞的得意門生,也是姚鼐的老師。著有《海峰詩文集》、《論文偶記》、《評選唐宋八家文鈔》。

清代最具影響力而且影響文壇最久的文學流派,首推以方苞、劉大櫆、姚鼐為首的「桐城派」。 桐城派中,劉大櫆為文較喜歡鋪張排比。辭藻氣勢較方苞、姚鼐為盛,而雅潔淡遠則不如。

此文主旨不在記遊,而在諷刺官場阿附權勢之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