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無詩人,三百篇可知誰作者?十止得一二。蓋夫人(每個人)而能
為詩,夫詩而皆有繫(聯綴;關係)於時也。古之制,
田功既畢,男女同巷夜績(將麻或其他纖維搓成細線,引申為
紡織的意思),有所怨恨,相從而歌;饑者歌其食,勞者歌其事。男女老而無子者,官衣食之,
使之民間求詩,以備太史之采(採擇)。
是故王者不出戶牖(|ㄡˇ;窗),
盡知天下所苦樂。此《風》詩之所由興也(風,詩經六義之一。
指詩經國風中收集的民俗歌謠。言之者無罪,聞之者足戒,故曰風)。
大抵詩之作,出於無心,則其情真;又必各有所為,故其義實。情真義實,故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;
而匹夫匹婦之歌吟,可以察治忽也。後之詩人則異是。彼既以詩自命(以
能作詩來自我標榜),人亦以詩相屬(互相拱托)。
於是外物為主而詩役(以外物為主,詩來服役外物,而不是反應
真實情感)焉。
以詩役心(作詩為主,心反而被詩所役),則心非其心,
特牽於詩耳。詩於是無真性情。以外物役詩,則作如不作,特緣於外耳。詩於是無真比
興(比,譬喻,以彼物比此物,有象徵的效果。興,寄托,
為觸景生情,因事寄興,有暗示的效果。比、興為詩經六義中的兩類,古代儒者認為這兩種手法便於描寫
和反映現實,並適合於表現社會政治內容)。然而情實彌隱,詞采彌工;義理彌消,波瀾彌富;
而又格律以繩之,派別以嚴之,時代以區分之。回視詩教之本來,其然乎?其不然乎?古之詩,男女自言其傷,
而關盛衰;後之詩,文人學士,敝精勞神,其以鼓吹風雅,反或無與於得失。其故何哉?誠偽之分,
醇醨(ㄔㄨㄣˊ ㄌ|ˊ;濃烈的厚酒與溫和的薄酒。比喻良劣)之判也。
予於斯事不求甚解,而竊好反尋其本。故拾舊稿,其無為而作者去之,其為人而作者又去之,
止存其自吟自止,用適己事者,工拙所不計也。
陳祖範(1676-1754),字亦韓,號見覆,以經學名世。雍正元年(1723)會試中舉人,不及殿試。
乾隆四年(1739)掌教徐州雲龍書院。十六年,詔舉經明行修之士,賜國子監司業,以年老不赴。著有《見覆詩草》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