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同初行狀

顧炎武

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

自余所及見,里中二三十年來號為文人者,無不以浮名茍得為務, 而余與同邑(同鄉里)歸生獨喜為古文辭,砥行立節, 落落(形容舉止瀟灑自然,心胸曠達率真)不茍於世,人以為狂。 已而又得吳生吳生少余兩人七歲,以貧客嘉定,於書自《左氏》下至《南北史》,無不纖悉強記。 其所為詩多怨聲,近西州(古地名,在南京城西)《子夜》諸歌曲。而炎武有叔蘭服,少兩人二歲;姊子徐履忱吳生九歲, 五人各能飲三四斗。五月之朔(初一), 四人者持觥(ㄍㄨㄥ;酒器)至余舍為母壽(祝壽)。 退而飲,至夜半,抵掌而談,樂甚,旦日別去。余遂出赴楊公之辟,未旬日而 北兵(指清兵)渡江,余從軍於。歸,而崑山起 義兵,歸生(參與)焉。尋亦竟得脫, 而吳生死矣。余母亦不食,卒。其九月,余始過吳生之居而問焉, 則其母方獨坐,告余曰:「吳氏五世單傳,未亡人惟一子一女。女被俘,子死矣! 有孫,二歲,亦死矣!」余既痛吳生之交,又念四人者持觥以壽吾母, 而吾今以衰絰(ㄘㄨㄟ ㄉ|ㄝˊ;縗絰; 麻布做成的喪服)吳生之母於悲哀其子之時,於是不知涕淚之橫集也。

生名其(ㄏㄤˊ),字同初嘉定縣學 生員。世本儒家,生尤夙慧,下筆數千言,試輒第一。 風流自喜,其天性也。每言及君父之際及交友然諾,則斷然不渝(不變)。北京之變(李自成入北京,明思宗上吊自殺), 作大行(舊時皇帝或皇后初崩稱大行)皇帝、大行皇后 二誄(ㄌㄟˇ;文體名。一種哀祭文,是敘述死者生前德行、功業的韻文。),見稱於時。與余三人每一文出,更相寫錄。北兵至後, 遺余書及記事一篇,又從余叔處得詩二首,皆激烈悲切,有古人之遺風。 然後知閨情諸作,其寄興之文,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。生居崑山,當抗敵時, 守城不出以死,死者四萬人,莫知屍處。以生平日憂國不忘君,義形於文若此, 其死豈顧問(猶豫)哉?生事母孝,每夜歸,必為母言所與往來者為誰,某某最厚。死後 ,炎武嘗三過其居。無已,則遣僕夫視焉。母見之,未嘗不涕泣, 又幾(冀望)其子之不死而復還也。然生實死矣!生所為文最多,在其婦翁(岳父)處, 不肯傳;傳其寫錄在余兩人處者,凡二卷。


顧炎武(1613 - 1682年),原名絳,字忠清。明亡後改名炎武,字寧人。學者尊為亭林先生。江蘇昆山人。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、史學家、語言學家。曾參加抗清戰爭,後致力於學術研究。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, 考訂古音。著有《日知錄》等書,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。顧炎武反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, 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,開一代之學術新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