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友人論學書

顧炎武

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

(最近)往來南北,頗承友朋推 一日之長(尊敬我較年長),問道於盲(盲人; 自謙之詞)。竊歎夫百餘年以來之為學者,往往言心言性,而茫乎不得其解也(茫然得不到真正的理解)。 命與仁,夫子之所罕言也(孔子很少談論命與仁); 性與天道,子貢之所未得聞也。性命之理,著之《易傳》, 未嘗數以語人。其答問士也,則曰:「行已有恥」;其為學,則曰:「好古敏求」。 其與門弟子言,舉相傳所謂「危微精一」 (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)之說, 一切不道,而但曰:「允執其中,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。」嗚呼!聖人之以為學者, 何其平易而可循也!故曰;「下學而上達。」顏子之幾乎聖也,猶曰;「博我以文」;其告哀公也, 明善之功,先之以博學。自曾子而下,篤實無若子夏,而其言仁也,則曰:「博學而篤志,切問而近思。」

今之君子則不然。聚賓客門人之學者數十百人,譬諸草木,區以別矣(就算是草木,也要有所區別), 而一皆與之言心言性(只是談論心與性)。 舍多學而識,以求一貫之方(只心性玄奧之理);置四海之困窮不言, 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。是必其道之高於夫子,而其門弟子之賢於子貢, 祧(ㄊ|ㄠ;繼承上代的人;指超越)東魯(指孔子)而 直接二帝(堯舜)之心傳者也。我弗敢知也(這麼做是我所不敢知道的; 微婉表示不同意)

《孟子》一書,言心言性,亦諄諄(ㄓㄨㄣ ㄓㄨㄣ;叮嚀告諭, 教誨不倦的樣子)矣。乃至萬章公孫丑陳代陳臻周霄彭更之所問, 與孟子之所答者,常在乎出處、去就、辭受、取與之間(都是日常待人處事的實際原則)。 以伊尹之元聖,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,而其本乃在 乎千駟、一介之不視不取(千駟不看,一介不取)伯夷伊尹之 不同於孔子也,而其同者,則以行一不義,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。 是故性也,命也,天也,夫子之所罕言,而今之君子之所恆言也;出處,去就,辭受, 取與之辨,孔子孟子之所恆言,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。謂忠與清之未至於仁, 而不知不忠與清而可以言仁者,未之有也;謂不忮不求(不嫉妒,不貪得)之 不足以盡道,而不知終身於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,未之有也。我弗敢知也。

(自謙之詞)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?曰: 「博學於文」,曰:「行己有恥」。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, 皆學之事也;自子臣弟友,以至出入、往來、辭受、取與之間,皆有恥之事也。恥之於人大矣。 不恥惡衣惡食,而恥匹夫婦之不被其澤,故曰:「萬物皆備於我矣,反身而誠」。 嗚呼!士而不先言恥,則為無本之人;非好古而多聞,則為空虛之學。以無本之人, 而講空虛之學,吾見其日從事於聖人,而去之彌遠也。雖然,非愚之所敢言也。且以區區之見, 私諸同志,而求起予(起發我的志意)


顧炎武(1613 - 1682年),原名絳,字忠清。明亡後改名炎武,字寧人。學者尊為亭林先生。江蘇昆山人。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、史學家、語言學家。曾參加抗清戰爭,後致力於學術研究。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, 考訂古音。著有《日知錄》等書,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。顧炎武反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, 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,開一代之學術新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