耐齋記

歸有光

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

本文是為萬安劉先生的書齋寫的記。劉先生為昆山縣學訓導,俸祿微薄,自稱「耐貧」、「耐辱」、 「耐久」,故取書齋名為「耐齋」。作者為齋作記,突顯了這位特立獨行、憤世嫉俗的讀書人形象 ,並以「士之立身,各有所處。夫使其能耐,雖至於大臣宰相可也。」寓以勉勵之意。

萬安先生,來教昆山學。學有三先生(昆山縣設 有教諭一人,訓導二人,共三先生),而先生所居稱東齋。 先是,兩齋之衙(兩位訓導的住處及辦公場所), 皆在講堂東偏,近乃徙之西,頗為深遠清閟(幽靜)。 先生至,則扁(作匾)其居曰耐齋。 予嘗訪先生於齋中,於時秋風颯然(ㄙㄚˋ ㄖㄢˊ; 形容風聲),黃葉滿庭,戶外無履跡。 獨一卒衣皂衣(黑衣;差役穿的黑色衣服), 承迎左右,為進茗漿(ㄐ|ㄤ ;指茶水)。因坐語久之。

先生曰:「吾為是官,秩卑而祿微(官品卑下), 月費廩米三石(古代以十斗為一石,一斗為十五市斤, 故三石應是四百五十市斤),具粥,養妻子,常不給(不足用,不能供應所需), 為耐貧(忍受貧窮)。上官 行縣(來縣中巡視), 吾於職事無所轄,往往率諸生郊迎(到城郊迎接), 至則隨令(縣令)、丞、簿拜趨唯諾, 為耐辱(忍受屈辱)。 久任之法(官員任期的法規)不行,官無崇卑, 率(大致)以期 月(滿周年)遷徙速化,而吾官常不遷, 為耐久(忍受長期不升遷)。有是三耐,吾是以名吾齋。」 予既別去,一日,使弟子沈孝來求《齋記》。

孟子論士不為道(指讀書人不追求 政治理想,只為功名利祿),至於為貧而仕,惟抱關擊柝 為宜(ㄅㄠˋ ㄍㄨㄢ ㄐ|ˊ ㄊㄨㄛˋ;守門和巡夜的人。 泛指位卑祿薄的小官。 孟子認為,若是因為貧窮才出來做官,就應該拒絕做高官,只享受薄祿,甘居於卑位,做守門和巡夜的人。)。 夫舍學者之職業(指縣學訓導)而為抱關擊柝, 蓋亦有甚不得已者矣。惟近代學官與書院 山長(在山中書院中擔任主講並主管 院務的人)之設,以待夫士之有道而不任職者,蓋為貧與為道兼行而 不悖(相反;既是為貧而出仕,擔任教職又能兼顧行道的理想)。此其法足以 優天下之學士,為特愈於前世也,故當時號博士官為清高。雖然,求為清高, 而其間容(或許)有不能耐者。 夫使其不能耐,則雖博士官不可為矣。 使(假設)其能耐 ,如孟子所謂抱關擊柝可也。揚雄有言: 「非(不贊成伯夷、 叔齊的做法)而是柳下惠(肯定柳下 惠的行為)。」、 「首陽為拙(伯夷 、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的做法是一種愚蠢的行為)柱下為 工(在周朝任柱下史的老子的做法才是聰明之舉。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,主張順其自然,以柔克剛,隨遇而安。)。」 士之立身,各有所處。夫使其能耐,雖至於大臣宰相可也。

因書其說,使歸而質(請教)之先生云。

清張汝瑚評曰:「賢不肖之相去只爭耐不耐之間耳,三耐中辱為難久,亦不易,賢人在下位皆有感於斯篇。」



歸有光(1506--1571)明代著名散文家。字熙甫,號項脊生,人稱震川先生。 昆山(江蘇昆山)人。少年好學,九歲能屬文,三十五歲,鄉試中舉。但以後八 會試都未及第,直到六十歲時才中進士。晚年任南京太僕寺丞,參與撰修《世宗實錄》, 積勞成疾,卒於南京。歸有光對明朝中葉前後七子的「文必秦漢」的擬古風氣,提倡學習 唐宋人的古文,與王慎之、唐順之、茅坤等被稱為「唐宋派」。其中,以歸有光的作品成 就最高。歸有光的散文樸素簡潔,恬適自然,善於敘事,親切動人,為明代著名的散文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