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乙亥(洪武38年,西元1395年),
余客武昌。武昌蔣隱溪先生,始吾盧陵人,年已八十餘,
好道家(老莊思想)書;其子立恭,兼治儒術,
能詩,皆意度闊略(氣度開闊,不拘小節),然深自晦匿,不妄交遊,獨與余相得也。
是歲三月朔,余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,載酒殽(菜餚)出
遊。隱溪乘小肩輿(兩人抬的小轎子),余與立恭徒步。
天未明,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,折北穿小徑可(約)十里,
度松林,涉澗。澗水澄徹,深處可浮小舟,傍有盤石(大石頭)容坐十數人,
松柏竹樹之陰,森布蒙密(形容樹林濃密)。時風日和暢,
草木之葩(ㄆㄚ;花)爛然,香氣拂拂(風
輕吹的樣子)襲衣,
禽鳥之聲不一類,遂掃石而坐。
坐久,聞雞犬聲,余招立恭起,東行數十步,過小岡,
田疇(田地)平
衍(平廣)彌望(一望
無際),有茅屋十數家,遂造(前往)焉。
一叟可七十餘歲,素髮(白髮)如雪,
被(披)兩肩,容色腴澤,類飲酒者,手一卷坐庭中,
蓋齊邱《化書》。延(邀請)余兩人坐,
一媼(ㄠˇ;老婦)捧茗碗飲客。
牖(ㄡˇ;窗戶)下有書數帙,立恭探得
《列子》,余得《白虎通》,皆欲取而難於言(不好意思開口)。
叟識其意,曰:「老夫無用也。」各懷之而出。
還坐石上,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(放置肉類),立恭舉
匏壺(以乾匏製成的酒器,後泛指一般酒器。匏;ㄆㄠˊ)注酒,
傳觴(酒杯)數行。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,余和之。
酒半,有騎而過者,余故人武昌左護衛李千戶(職官名。
元代設置。掌兵千人防衛地方的武官。)也,駭而笑,不下馬,徑馳去。須臾,
具盛饌(酒食),及一道士偕來。
道士岳州人劉氏,遂共酌。道士出《太乙真人圖》求詩,
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。立恭不作,但酌酒飲道士不已。
道士不能勝(承受),
降跽(ㄐ|ˋ;長跪)謝過,
眾皆大笑。李出琵琶彈數曲,立恭折竹,竅(ㄑ|ㄠˋ;挖孔)而吹之,
作洞簫聲。隱溪歌費無隱《蘇武慢》(詞牌名),
道士起舞蹁躚(ㄆ|ㄢˊ ㄒ|ㄢ;旋舞的樣子),
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後。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:「奈何不與道士詩?」立恭援筆書數絕句,
語益奇,遂復酌。余與立恭飲少皆醉。
起,緣澗觀魚,大者三四寸,小者如指,余糝(ㄙㄢˇ;
做成飯粒)餅餌投之,翕然(ㄒ|ˋ ㄖㄢˊ;
和順的樣子)聚,已而往來相忘也。立恭戲以小石擲之,輒(立
即)盡散不復,因共慨嘆海鷗之事(《列子》所記載的海鷗故事。
海鷗平時與人親近,一旦人有捕捉海鷗的念頭時,海鷗立即散去,不肯靠近人類),各賦七言絕詩一首。
道士出茶一餅,眾析(分)而嚼之,餘半餅,
遣童子遺(餽贈)予兩人。
已而夕陽距西峰僅丈許,隱溪呼余還曰:「樂其無已乎?」遂與李及道士別。李以卒從
二騎送立恭及余。時恐晚不能入城,度澗折北而西,取捷徑,望草埠門以歸。
中道(半途)隱溪指道傍岡麓顧余曰:
「是吾所營樂丘(指墳墓)處也。」又指道傍桃花語余曰:
「明年看花時,索(尋找)我於此。」
既歸,立恭曰:「是遊宜有記。」屬(剛好)未暇也。
是冬隱溪卒,余哭之。明年寒食(寒食節,清明前一天),
與立恭豫(事先)約詣墓下,及期,余病不果行。
未幾,余歸廬陵,過立恭宿別,始命筆追記之。未畢,立恭取讀慟哭,余亦泣下,
遂罷。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,且在武昌山水之遊屢矣,而樂無加乎此,故勉而終記之。
手錄一通遺立恭。嗚呼!人生聚散靡常(無常),
異時或相望千里之外,展讀此文,存沒離合之感,其能已於中耶?既遊之明年
八月戊子(八月三日)記。
楊士奇(1365-1444) 明代詩文家。原名楊寓,字士奇,以字行,號東里。泰和(今江西)人。
建文元年(1399)以荐入翰林院,充史館編纂官。永樂初擢為編修,尋選入內閣進侍講,典機務,
並輔佐東宮講讀。永樂二年(1404)進左中允,五年升左諭德,兼侍講。六年,明成祖朱棣北征,
命輔太子監國。仁宗即位後,進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,歷少保、少傅,兼兵部尚書。
英宗即位後,與楊榮、楊溥共輔幼主,並稱「三楊」。而楊士奇最資深,為三楊之首。楊士奇
倡導雍容典雅的文風,文章內容多以歌功頌德為主,時稱為「臺閣體」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