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遊烏龍潭記

譚元春

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

予初遊潭上,自旱西門(南京城門之一)左 行城陰(城背)下,蘆葦成洲,隙中露潭影。七夕再來, 又見城端柳窮為竹,竹窮皆蘆,蘆青青達於園林。後五日,獻孺召焉。止生森閣(茅元生建於烏龍潭的房子)未 歸,景昇伯敬蘆洲來,予與林氏兄弟 由華林園謝公墩取微徑南來,皆會於潭上。

潭上者,有靈應(靈應觀,位於烏龍潭南), 觀之岡合陂陀(ㄆㄛ ㄊㄨㄛˊ;不平坦), 木杪(ㄇ|ㄠˇ;樹稍)之水少(稍)墜 於潭。清涼一帶(清涼山是南京城西部的一片丘陵山崗),叢灌其後,與潭邊人家檐溜溝(屋檐水溝的水)勻入(一起流入)浚 潭(深潭)中,冬夏一深。閣去潭雖三丈餘,若在潭中立;筏行潭無所不之, 反若住水軒(臨水建的房屋)。潭以北,蓮葉未敗,方作秋香氣, 令筏先就之。又愛隔岸林木,有朱垣點深翠中,令筏泊之。初上蒙翳(草木茂密掩蔽), 忽復得路,登登至岡(崗名), 岡外野疇方塘,遠湖近圃。宋子指謂予曰: 「此中深可住,若岡下結廬,闢一上山徑,頫(ㄈㄨˇ;俯)空杳(空明幽渺)之潭, 收前後之綠;天下昇平,老此無憾矣。」已而茅子至,又以告茅子

是時殘陽接月,晚霞四起,朱光下射,水地霞天。始猶紅洲邊,已而潭左方紅, 已而紅在蓮葉下起,已而盡潭皆赬(ㄔㄥ;淺紅色)。 明霞作底,五色忽復雜之。下岡尋筏,月已待我半潭。 乃回篙泊新亭(茅止生在烏龍潭的房子)柳下, 看月浮波際,金光數十道,如七夕電影(閃電光影), 柳絲垂垂拜月。無論明宵,諸君試思前番風雨乎?相與上閣,周望不去。適有燈起薈 蔚(茂密的樹林)中, 殊可愛。或曰:「此漁燈也。」


譚元春(1586-1637),字友夏,明朝湖廣竟陵人。天啟年間舉人,與鐘惺同為「竟陵派」創始者。 「竟陵派」是明代後期文學流派,因譚元春、鐘惺皆為竟陵人而得名,對明代小品文的發展有不少貢獻。 「竟陵派」繼「公安派」文學流派之後,其主張和公安派基本相同,反對擬古文風,要求抒寫性靈, 但認為公安派的作品有膚淺之病,所以主張「幽深孤峭」的風格來矯正「公安派」的缺點,但也因此使 「竟陵派」文章有流於艱澀的敝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