潭宜澄,林映潭者宜靜,筏(以竹、木併排編成,用來渡河或航行的簡易交通工具)宜穩,
亭閣宜朗,七夕宜星河,七夕之夜賓客宜幽適無累(牽累)。然造物者豈以予為此
拘拘(拘泥不通)者乎!
茅子,越中人,家童善篙楫(指善於划船)。
至中流,風妒之,不得至河蕩(水聚集之處),旋近釣磯,
繫筏垂柳下,雨霏霏濕幔(帳篷),猶無上岸意。
已而雨注下,客七人,姬(女士)六人,
各持蓋(雨傘)立幔中,濕透衣表。風雨一時至,
潭不能主(在潭中無法支持)。姬惶恐求上,羅襪無所惜。
客乃移席新軒(有長廊的亭子),坐未定,雨飛自林端,
盤旋不去,聲落水上,不盡落潭,而如與潭擊。雷忽震,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處。電與雷相後先,電尤奇幻,
光煜煜(ㄩˋ ㄩˋ;光明照耀的樣子)入水中,深入丈尺,
而吸其波光以上於雨,作金銀珠貝影,良久乃已。潭龍窟宅(指潭
中龍所居之穴)之內,危疑未釋,是時風物倏忽,耳不及於談笑,視不及於陰森,咫尺相亂。
而客之有致(興致)者反以為極暢,乃張燈行酒,
稍敵風雨雷電之氣。忽一姬昏黑來赴,始知蒼茫曆亂(歷亂),
已盡為潭所有,亦或即為潭所生。而問之女郎來路,曰:「
不盡然。」(不全然如此,指來的路上並
不是這樣的景象)不亦異乎?(不也
是很奇怪嗎?)
招客者為洞庭吳子凝甫,
而冒子伯麟、許子無念、宋子獻孺、洪子仲偉,
及予與止生為六客,合凝甫而七。
譚元春(1586-1637),字友夏,明朝湖廣竟陵人。天啟年間舉人,與鐘惺同為「竟陵派」創始者。
「竟陵派」是明代後期文學流派,因譚元春、鐘惺皆為竟陵人而得名,對明代小品文的發展有不少貢獻。
「竟陵派」繼「公安派」文學流派之後,其主張和公安派基本相同,反對擬古文風,要求抒寫性靈,
但認為公安派的作品有膚淺之病,所以主張「幽深孤峭」的風格來矯正「公安派」的缺點,但也因此使
「竟陵派」文章有流於艱澀的敝病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