熙寧十年秋,彭城大水,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,
水及其半扉(門扇)。
明年春,水落,遷於故居之東,東山之麓。升高而望,得異境焉,
作亭於其上。彭城之山,岡嶺四合,隱然如大環,獨缺其西一面,
而山人之亭是當其缺。春夏之交,草木際天;秋冬雪月,千里一色;
風雨晦明之間,俯仰百變。
山人有二鶴,甚馴而善飛,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。縱其所如,
或立於陂田,或翔於雲表,
暮則傃(ㄙㄨˋ;向、往)東山而歸,故名之曰放鶴亭。
郡守蘇軾時從賓佐、僚吏往見山人,飲酒於斯亭而樂之。
挹山人而告知曰:「子知隱居之樂乎?雖南面之君,未可與易也。
《易》曰:『鳴鶴在陰,其子和之。』(鶴在隱蔽處鳴叫,其同類應聲和唱)《詩》
曰:『鶴鳴于九皋,聲聞于天。』(鶴在水邊高坎鳴叫,其聲音洪亮傳的又高又遠;
「鶴鳴九皋」比喻才德深厚,雖處於卑賤中,仍不掩其光芒。)
蓋其為物,清遠閒放,超然於塵埃之外,故《易》、《詩》以比賢人君子。
隱德之士,狎而玩之,宜若有益而無損者;然衛懿公好鶴則
亡其國。周公作《酒誥》,衛武公作《抑戒》,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;
而劉伶、阮籍之徒,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。嗟夫!
南面之君,雖清遠閒放如鶴者,猶不得好,好則亡其國;
而山林遯世之士,雖荒惑敗亂如酒者,猶不能為害,而況於鶴乎!
由此觀之,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。」山人欣然
而笑曰:「有是哉!」乃作放鶴、招鶴之歌曰:
「鶴飛去兮,西山之缺。高翔而下覽兮,擇所適。
翻然斂翼,宛將集兮,乎何所見,矯然而復擊!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,啄蒼苔而履白石。
鶴歸來兮,東山之陰。其下有人兮,黃冠草履,葛衣而鼓琴。躬耕而食兮,其餘以飽汝。
歸來歸來兮,西山不可以久留!」
(本文的東山喻為隱居,西山則喻為出仕;當時蘇軾
任徐州知府,卻頗羡慕隱居之樂,透露出對於仕途的厭倦之意。)
蘇軾(1037-1101)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。宋朝蜀郡眉山人。北宋大文學家、書畫家,
世稱蘇東坡。嘉祐二年進士,歷官中書舍人、翰人學士,及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、杭州、穎州
、定州等郡守。
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,亦反對後來保守派的做法,因此多次遭眨,曾因「烏臺詩案」下獄,
幾乎喪命。在文學上則有極大成就,詩詞、散文、書法、繒畫,樣樣精通,詞的成績最為突出,
開創詞壇「豪放派」之風,改變了晚唐、五代以來綺靡的詞風。蘇軾的古文亦極著名,
有「韓潮蘇海」之稱,與古文大師韓愈齊名。與父親蘇洵、弟蘇轍合稱「三蘇」,父子三人
同時名列唐宋八大家。著有 《東坡全集》及《東坡樂府》詞集傳世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