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樊山

蘇軾

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

自余所居臨皋亭下,亂流而西,泊於樊山,為樊口。或曰「燔山」。歲旱燔之, 起龍致雨。或曰樊氏居之。不知孰是?其上為盧州孫仲謀汛江,遇大風, 舵師請所之(停駐避風)仲謀欲往盧州, 其僕谷利以刀擬舵師,使泊樊口。 遂自樊口鑿山通路歸武昌,今猶謂之「吳王峴」。有洞穴,土紫色, 可以磨鏡。循山而南,至寒谿寺。上有曲山,山頂即位壇九曲亭, 皆孫氏遺跡。西山寺,泉水白而甘,名菩薩泉。泉所出石,如人垂手也。 山下有陶母廟陶公武昌,既病登舟,而死於樊口。尋繹故跡, 使人悽然。仲謀獵於樊口,得一豹,見老母(老婦人), 曰:「何不逮(抓住)其尾?」忽然不見。 今山中有聖母廟。予十五年前過之,見彼板(木板)彷彿有 「得一豹」三字,今亡矣。


蘇軾(1037-1101)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。宋朝蜀郡眉山人。北宋大文學家、書畫家, 世稱蘇東坡。嘉祐二年進士,歷官中書舍人、翰人學士,及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、杭州、穎州 、定州等郡守。

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,亦反對後來保守派的做法,因此多次遭眨,曾因「烏臺詩案」下獄, 幾乎喪命。在文學上則有極大成就,詩詞、散文、書法、繒畫,樣樣精通,詞的成績最為突出, 開創詞壇「豪放派」之風,改變了晚唐、五代以來綺靡的詞風。蘇軾的古文亦極著名, 有「韓潮蘇海」之稱,與古文大師韓愈齊名。與父親蘇洵、弟蘇轍合稱「三蘇」,父子三人 同時名列唐宋八大家。著有 《東坡全集》及《東坡樂府》詞集傳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