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之以仁義,守之以仁義者,周也。取之以詐力,
守之以詐力者,秦也。以秦之所以取取之,
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,漢也。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,
此孔明之所以失也。
曹操因衰乘危,得逞其姦,孔明恥之,欲信大義於天下。
當此時,曹公威震四海,東據許、兗,南牧荊、豫,孔明之恃以勝之者,
獨以其區區之忠信,有以激天下之心耳。夫天下廉隅節概慷慨死義之士,
固非心服曹氏也,特以威劫而強臣之,聞孔明之風,宜其千里之外有響應者,
如此則雖無措足之地而天下固為之用矣。且夫殺一不辜而得天下,有所不為,
而後天下忠義士樂為之死。劉表之喪,先主在荊州,孔明欲襲殺其孤,
先主不忍也。其後劉璋以好逆之至蜀,不數月,扼其吭(ㄏㄤˊ;咽喉、喉嚨),
拊(ㄈㄨˇ;撫摸)其背,而奪之國。
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。曹、劉之不敵,天下之所共知也。言兵不若曹操之多,
言地不若曹操之廣,言戰不若曹操之能,而有以一勝之者,
區區之忠信也。孔明遷劉璋,既已失天下義士之望,乃始治兵振旅,
為仁義之師,東嚮長驅,而欲天下響應,蓋亦難矣。
曹操既死,子丕代立,當此之時,可以計破也。何者?操之臨終,
召丕而屬之植,未嘗不以譚、尚為戒也。而丕與植,終於相殘如此。
此其父子兄弟且為寇讎,而況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!此有可間之勢,
不過捐數十萬金,使其大臣骨肉內自相殘,然後舉兵而伐之,
此高祖所以滅項籍也。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,以服天下之心,
又不能奮其智謀,以絕曹氏之手足,宜其屢戰而屢卻哉!
故夫敵有可間之勢而不間者,湯、武行之為大義,非湯、武而行
之為失機。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。呂溫以為孔明承桓、靈之後,
不可彊(強)民以思漢,
欲其播告天下民,且曰:「曹氏利汝吾事之,害汝吾誅之」。不知蜀之與魏,
果有以大過之乎!苟無以大過之,而又決不能事魏,則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動哉?嗚呼!此書生之論,
可言而不可用也。
蘇軾(1037-1101)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。宋朝蜀郡眉山人。北宋大文學家、書畫家,
世稱蘇東坡。嘉祐二年進士,歷官中書舍人、翰人學士,及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、杭州、穎州
、定州等郡守。
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,亦反對後來保守派的做法,因此多次遭眨,曾因「烏臺詩案」下獄,
幾乎喪命。在文學上則有極大成就,詩詞、散文、書法、繒畫,樣樣精通,詞的成績最為突出,
開創詞壇「豪放派」之風,改變了晚唐、五代以來綺靡的詞風。蘇軾的古文亦極著名,
有「韓潮蘇海」之稱,與古文大師韓愈齊名。與父親蘇洵、弟蘇轍合稱「三蘇」,父子三人
同時名列唐宋八大家。著有 《東坡全集》及《東坡樂府》詞集傳世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