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歐陽舍人書

曾鞏

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

去秋人還,蒙賜書,及所撰先大父(曾鞏先祖父)墓碑銘, 反覆觀誦,感與慚并(併;既感動又羞愧)

夫銘誌之著於世,義近於史(意義接近於史傳),而亦有與史異者。 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;而銘者,蓋古之人有功德、材行、志義之美者,懼後世之不知,則必銘而見之;或納於廟, 或存於墓,一也。茍其人之惡,則於銘乎何有?此其所以與史異也。其辭之作,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,生 者得致其嚴(尊嚴)。而善人喜於見傳,則勇於自立; 惡人無有所紀,則以媿(愧)而懼。至於通材達識, 義烈節士,嘉言善狀,皆見於篇,則足為後法。警勸之道,非近乎史,其將安近?

及世之衰,人之子孫者,一欲褒揚其親,而不本乎理(道理); 故雖惡人,皆務勒銘(刻銘文於碑石), 以誇後世。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,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,書其惡焉,則人情之所不得,於是乎銘始 不實。後之作銘者,當觀其人。茍託之非人,則書之非公與是,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後。故千 百年來,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,莫不有銘,而傳者蓋少;其故非他,託之非人,書之非公與是故也。

然則孰為其人,而能盡公與是歟?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,無以為也。蓋有道德者之於惡 人,則不受而銘之;於眾人,則能辨焉。而人之行,有情善而跡非,有意奸而 外淑(外表美好), 有善惡相懸(相差很大)而不可以實指, 有實大於名,有名侈(大)於實;猶之用人, 非畜(積累)道德者,惡能辨之不惑,議之不徇? 不惑不徇,則公且是矣!而其辭之不工,則世猶不傳,於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。故曰﹕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,無以為也。豈非然哉?

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,雖或並世(當代)而有, 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;其傳之難如此,其遇之難又如此。若先生之道德文章,固所謂數 百年而有者也。先祖之言行卓卓,幸遇而得銘,其公與是,其傳世行後無疑也。而世之學者,每觀 傳記所書古人之事,至於所可感,則往往齂(ㄒ|ˋ;傷痛)然 不之涕之流落也,況其子孫也哉?況也哉?其追睎(ㄒ|;仰慕)祖德, 而思所以傳之之由,則知先生推一賜於,而及其三世;其感與報,宜若何而圖之?

抑又思若之淺薄滯拙,而先生進之;先祖父之屯蹶否塞(ㄓㄨㄣ ㄐㄩㄝˊ ㄆ|ˇ ㄙㄜˋ;比喻 處境困頓險厄)以死,而先生顯之,則世之魁閎(偉大)豪傑不世出之士, 其誰不願於進於門?潛遁(潛藏隱遁)幽抑(抑鬱)之士, 其誰不有望於世?善誰不為,而惡誰不愧以懼?為人之父祖者,孰不欲教其子孫?為人之子孫者, 孰不欲寵榮其父祖?此數美者,一歸於先生!

既拜賜之辱,且敢進其所以然。所諭(告知)世族之次,敢不承教而加詳焉。愧甚,不宣。

(本文為曾鞏寫給歐陽修的致謝信,感謝歐寫曾鞏祖父的墓誌銘, 文中紆徐宛轉盛讚歐陽修的道德文章為數百年而有者。本文歷來被視為曾鞏的最佳作品,充份表現出曾鞏文章 紆徐、簡奧的特色。沈德潛評此文:「紆層牽引,如春蠶吐絲,春山出雲,不使人覽而易盡。」古文觀止編者 吳楚材亦評本文為「在南豐集中,應推為千古絕調。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