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賞忠厚之至論

蘇軾

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

之際, 何其愛民之深,憂民之切,而待天下之以君子 長者之道也。有一善,從而賞之,又從而詠歌嗟歎之,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;有一不善,從 而罰之,又從而哀矜懲創之,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。故其吁俞(嗟嘆讚許)之聲, 歡忻慘戚(歡愉悲悽),見於之書。

既沒,穆王立而道始衰,然猶命其臣呂侯, 而告知以祥(詳)刑。其言憂而不傷,威 而不怒,慈愛而能斷,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,故孔子猶有取焉。《傳》曰:「賞疑從與(給予), 所以廣恩也;罰疑從去(免除),所以謹刑也。」 (獎賞如有可疑,仍然給予,所以廣開恩德;刑罰如有可疑,寧可免刑,所以慎重刑罰。)

之時,皋陶為士,將殺人。皋陶曰殺之三;曰宥之三。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, 而樂用刑之寬。四岳曰:「可用。」曰:「不可。方命(抗命)圮族(毀其同族)。」 既而曰:「試之。」何之不聽皋陶之殺人,而從四岳之用也?然則聖人之意,蓋亦可見矣。

《書》曰:「罪疑惟輕(罪有可疑之處,則從輕發落), 功疑惟重(功勞有可疑之處,則從重獎勵)。 與其殺不辜,寧失不經(與其錯殺無辜,寧可刑罰沒有正確處置)。」 嗚呼!盡之矣(原則說得很明白了)。 可以賞,可以無賞,賞之過乎仁;可以罰,可以無罰,罰之過乎義。 過乎仁,不失為君子;過乎義,則流而入於忍人(對人殘忍)。 故仁可過也,義不可過也。古者賞不以爵祿,刑不以刀鋸。賞以爵祿,是賞之道,行於爵祿之所加,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。 刑以刀鋸,是刑之威,施於刀鋸之所及,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。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,而爵祿不足以勸也; 知天下之惡不勝刑,而刀鋸不足以裁也。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,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,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。 故曰忠厚之至也。

《詩》曰:「君子如祉(喜悅賢人), 亂庶遄(ㄔㄨㄢˊ;急速)(在位者 喜歡賢人,則亂事很快平定)。君子如怒(怒責惡人), 亂庶遄沮(亂事很快被停止)。」 夫君子之已亂,豈有異術哉?制其喜怒,而不失乎仁而已矣。《春秋》之義,立法貴嚴,而責人責寬,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, 亦忠厚之至也。


蘇軾(1037-1101)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。宋朝蜀郡眉山人。北宋大文學家、書畫家, 世稱蘇東坡。嘉祐二年進士,歷官中書舍人、翰人學士,及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、杭州、穎州 、定州等郡守。

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,亦反對後來保守派的做法,因此多次遭眨,曾因「烏臺詩案」下獄, 幾乎喪命。在文學上則有極大成就,詩詞、散文、書法、繒畫,樣樣精通,詞的成績最為突出, 開創詞壇「豪放派」之風,改變了晚唐、五代以來綺靡的詞風。蘇軾的古文亦極著名, 有「韓潮蘇海」之稱,與古文大師韓愈齊名。與父親蘇洵、弟蘇轍合稱「三蘇」,父子三人 同時名列唐宋八大家。著有 《東坡全集》及《東坡樂府》詞集傳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