勸學篇第一

荀子

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

本文有系統地闡述荀子的教育思想。荀子主張性惡,認為人知識與才能都是靠後天學習而來,因此人必須專致 於學習,善於學習,且不可以停止學習。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及才華。

君子曰:學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於藍,而青於藍;冰,水為之,而寒於水。 木直中(合於)(墨線,衡量曲直的標準), 輮(揉;使之彎曲或挺直)以為輪, 其曲中規(圓規), 雖有槁(烤)(曬), 不復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 故木受繩則直,金就礪(磨石磨礪)則利,君子博學而日參省(三省)乎己,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。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臨深谿,不知地之厚也;不聞先王之遺言, 不知學問之大也。(邗)之子, 生而同聲,長而異俗,教(教化)使之然也。 《詩》曰:「嗟爾君子,無恆安息(不要經常貪圖安逸)。 靖(安守)(供)爾位(你的職位), 好是正直。神之聽之,介爾景福。」 神(最高的精神境界)莫大於化道(受道的教化), 福莫長於無禍。

吾嘗終日而思矣,不如須臾之所學也。吾嘗跂(ㄑ|ˋ;踮腳、提起腳跟)而望矣,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。 登高而招,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;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(激揚)也,而聞者彰。 假輿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。君子生非異也,善假(利用)於物也。

南方有鳥焉,名曰蒙鳩,以羽為巢,而編之以髮,繫之 葦苕(ㄨㄟˇ ㄊ|ㄠˊ;將鳥巢築在蘆葦上), 風至苕折,卵破子死。巢非不完也,所繫者然也。西方有木焉,名曰射干,莖長四寸,生於高山之上, 而臨百仞之淵,木莖非能長也,所立者然也。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 白沙在涅(ㄋ|ㄝˋ;可用作黑色染料的礦物), 與之俱黑。蘭槐(香草名,即白芷)之根是為芷, 其漸(浸潤)之 滫(ㄒ|ㄡˇ;泛指骯髒、惡臭的水), 君子不近,庶人不服。其質非不美也, 所漸者然也。故君子居必擇鄉,遊必就士,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。

物類之起,必有所始。榮辱之來,必象(應)其德。 肉腐出蟲,魚枯生蠹。怠慢忘身,禍災乃作。 強自取柱,柔自取束。邪穢在身,怨之所構。施薪若一,火就燥也, 平地若一,水就溼也。草木疇生,禽獸群焉,物各從其類也。是故質的張 而弓矢至焉;林木茂而斧斤至焉;樹成蔭而眾鳥息焉。 醯(ㄒ|;醋)酸而蚋聚焉。 故言有招禍也,行有招辱也,君子慎其所立乎!

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;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;積善成德,而神明(最高智慧)自得, 聖心備焉。故不積蹞步(ㄎㄨㄟˇ ㄅㄨˋ;半步),無以致千里; 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騏驥(ㄑ|ˊ ㄐ|ˋ;良馬)一躍, 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(跑十天),功在不舍(不放棄)。 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(ㄌㄡˋ;疏通)。 螾(|ㄣˇ;蚯蚓)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 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蟹八跪(八隻腳)而 二螯(ㄠˊ), 非蛇蟺(ㄕㄢˋ;黃鱔)之穴,無可寄託者,用心躁也。 是故無冥冥(幽暗;此處指專注埋頭苦幹)之志者,無昭昭之明; 無惛惛(煩悶;此處指專心一志)之事者,無赫赫之功。 行衢道(十字路口,指歧路)者不至,事兩君者不容。 目不能兩視而明,耳不能兩聽而聰。螣蛇(ㄊㄥˊ ㄕㄜˊ;古代一種飛蛇)無足而飛, 梧鼠五技(有五種技能)而窮。 詩曰:「尸鳩(布穀鳥)在桑,其子七兮(哺育七隻幼鳥)。 淑人君子,其儀(行為)一兮。其儀一兮,心如結(凝結)(比喻意志堅定不移)。」 故君子結於一也(心志歸結於專一)

昔者瓠巴(ㄏㄨˋ ㄅㄚ;楚國人,擅長鼓瑟。每鼓瑟時, 樂曲動聽悅耳,鳥必飛舞,魚群必躍出水面而聽之。)鼓瑟,而流魚出聽;伯牙鼓琴, 而六馬仰秣(ㄌ|ㄡˋ ㄇㄚˇ |ㄤˇ ㄇㄛˋ;形容樂聲優美動聽, 連馬都輟食仰首傾聽)。故聲無小而不聞,行無隱而不形。 玉在山而草木潤,淵生珠而崖不枯。為善不積邪,安有不聞者乎! 學惡乎始?惡乎終?曰:其數則始乎誦經,終乎讀禮;其義則始乎為士,終乎為聖人。 真積力久則入,學至乎沒而後止也。故學數有終,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。為之人也, 舍之禽獸也。故《書》者、政事之紀也;《詩》者、中聲之所止也;《禮》者、法之大兮, 類之綱紀也。故學至乎《禮》而止矣。夫是之謂道德之極。《禮》之敬文也, 《樂》之中和也,《詩》、《書》之博也,《春秋》之微也,在天地之間者畢矣。

君子之學也,入乎耳,著乎心,布乎四體,形乎動靜。端而言, 蝡(ㄖㄨㄢˇ;微動)而動, 一可以為法則。小人之學也,入乎耳,出乎口;口耳之間,則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! 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。君子之學也,以美其身;小人之學也,以為禽犢。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(急躁), 問一而告二謂之囋(嘮叨)。傲,非也;囋,非也; 君子如嚮(回響)矣。

學莫便乎近其人(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簡便的了)。 《禮》、《樂》法而不(ㄆ|;丕, 大的意思)(有法度而疏略), 《詩》、《書》故而不切(古老而不近現實), 《春秋》約而不速(簡略而不嚴謹)。 方(彷)其人(指良師)之習 君子之說,則尊以遍矣,周於世矣。故曰:學莫便乎近其人(親近良師)。 學之經(途徑)莫速乎好其人,隆禮(崇尚禮義)次之。 上不能好其人,下不能隆禮,安特將學雜識(誌)(僅學到一些雜書), 順(解釋)《詩》、《書》而已耳。 則末世窮年,不免為陋儒而已。將原先王,本仁義,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。若挈(提)裘 領,詘五指而頓之(屈著五根手指來整理皮袍的皮毛), 順者不可勝數也。不道(實行,遵守)禮憲, 以詩書為之,譬之猶以指測河也,以戈舂黍也(用戈來舂米),以錐餐壺(投壺遊戲時不用矢而用錐, 比喻難以成功)也,不可以得之矣。

故隆禮,雖未明,法士也;不隆禮,雖察辯,散儒也。 問楛(ㄎㄨˇ;比喻不正當)者,勿告也;告楛者,勿問也; 說楛者,勿聽也。有爭氣者,勿與辯也。故必由其道至, 然後接之;非其道則避之。故禮恭,而後可與言道之方;辭順,而後可與言道之理;色從而後 可與言道之致(無窮)。 故未可與言而言,謂之傲(浮躁); 可與言而不言,謂之隱(隱密); 不觀氣色而言,謂瞽(盲目)。 故君子不傲、不隱、不瞽,謹順其身。詩曰:「匪(非)(急)匪舒(怠慢), 天子所予。(不急躁,不怠慢,是天子所讚許的)」此之謂也。

百發失一,不足謂善射;千里蹞(ㄎㄨㄟˇ;半步)步不至, 不足謂善御;倫類不通,仁義不一,不足謂善學。 學也者,固學一之也。一出焉,一入焉,涂巷之人也(一般老百姓); 其善者少,不善者多,盜跖也;全之盡之,然後學者也。

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,故誦數(誦說)以貫之, 思索以通之,為其人以處之,除其害者以持養之。使目非是無欲見也,使口非是無欲言也,使心非是無欲慮也。 及至其致好之也,目好之五色,耳好之五聲,口好之五味,心利之有天下。是故權利 不能傾也,群眾不能移也,天下不能蕩也。生乎由是,死乎由是,夫是之謂德操。 德操然後能定,能定然後能應。能定能應,夫是之謂成人。天見其明,地見其光,君子貴其全也。


荀卿(約西元前313至235年),名況,字卿,趙國郇邑人,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 人稱荀子。漢朝人避宣帝諱,又稱其為孫卿。荀子是繼孔子、孟子以後大儒,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。 《荀子》一書,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深遠。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,曾在齊下講學著書, 後離楚赴楚,任蘭陵令。後卒於蘭陵。著名的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。

《荀子》一書,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,該書共三十二篇,除《大略》、《宥坐》、《子道》、 《法行》、《哀公》、《堯問》為弟子所述,其它各篇都是荀子自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