晉文公問守原議

柳宗元

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

(晉文公出兵打敗王子帶,將周襄王接回成周。周襄王於是將原的土地賞賜給晉文公, 晉文公一時難以決定派誰去治理原,於是詢問宦官勃鞮的意見。柳宗元認為晉文公不在朝廷與臣僚討論,而私下與宦官謀劃,是為 後世豎立了壞榜樣。唐朝中期以後,宦官干政,胡作非為,柳宗元寫這篇文章藉古諷今的意圖十分明顯。)

晉文公既受於王(周襄王),難其守,問寺人(宦官)勃鞮, 以畀(ㄅ|ˋ;給予)趙衰

余謂守,政之大者也,所以承天子,樹霸功,致命諸侯。不宜謀及媟(ㄒ|ㄝˋ; 汙穢、骯髒)近,以忝(辱)王命。 而君擇大任,不公議於朝,而私議於宮(內宮);不謀於卿相,而獨謀於寺人。 雖或之賢足以守,國之政不為敗,而賊賢失政之端,由是滋矣。 況當其時不乏言議之臣乎。狐偃為謀臣,先軫將中軍,君疏 而不咨(咨詢), 外而不求,乃卒定於內豎(指宦官),其可以為法乎?

晉君將襲齊桓之業,以翼天子,乃大志也。 然齊桓公管仲以興,進豎刁以敗。則或啟疆,適其始政, 所以觀視諸侯也。而乃背其所以興,跡其所以敗。 然則能霸諸侯者,以土則大,以力則彊,以義則天子之冊也; 誠畏之矣,烏能得其心服哉?

其後景監(秦孝公時宦官)得以 相衛鞅(西漢時宦官)得 以殺望之,誤之者,晉文公也。

嗚呼!得賢臣(指趙衰)以守大邑,則問非失舉也(不在推薦的人選), 蓋失問也(是問錯了對象)。然猶羞當時,陷後代若此。 況於問與舉又兩失者(若問錯人,也推薦錯人),其何以救之哉? 余故著君之罪,以附《春秋》世子(許國君喝了太子進 獻的藥就死了,世子逃跑至晉國;春秋書許世子止弒其君買;止未必有弒君之意,但不請醫生,私自進藥,不合孝道, 故加以弒君之罪名)趙盾(趙盾遭晉靈公迫害而正逃向國外,這時另一貴族 趙穿殺死靈公,趙盾聽到消息,立即返回,卻沒有處罰趙穿,因此春秋亦書趙盾弒其君)之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