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疏廣、受二子(西漢宣帝時曾任太子太傅,
後父子同稱病告退),
以年老,一朝辭位而去。於時公卿設供張(設席餞行),
祖道(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,
並設宴送行)都門外,車數百兩(輛)
;道路觀者,多嘆息泣下,共言其賢。漢史既傳其事,而後世工畫者,又圖其跡,至
今照人耳目,赫赫若前日事。
國子司業(官名)楊君巨源,方以能詩訓後進。
一旦以年滿七十,亦白(報告)丞相,去歸其鄉(辭官返鄉)。
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,今楊與二疏,其意豈異也(他們的想
法豈會有不同嗎?)?
予忝(愧)在公卿後,遇病不能出,不知楊侯去時,城門外送者幾人,車幾兩,馬幾匹;道
旁觀者,亦有嘆息知其為賢以否?而太史氏(泛指史官)又
能張大其事為傳,繼二疏蹤跡否?不落莫(寞)否?
見今世無工畫者,而畫與不畫固不論也。然吾聞楊侯之去,丞相有愛而惜之者
,白以為其都少尹(楊巨源告老後,封為河中少尹),
不絕其祿;又為歌詩以勸(勉勵)之。京師之長於詩者,亦屬而和之。又
不知當時二疏之去,有是事否?古今人同不同,未可知也。
中世(近代)士大夫,
以官為家(以做官為家),罷則無所於歸。楊侯始冠,
舉於其鄉,歌《鹿鳴》(指鄉試中舉;
唐代州縣宴請中舉者,宴會中歌詩經.鹿鳴,稱鹿鳴宴)而來也。今之
歸,指其樹曰:「某樹,吾先人之所種也;某水、某丘,吾童子時所釣遊也。」鄉人
莫不加敬,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為法(不離開故鄉,做為一種模範)。
古之所謂鄉先生沒(死亡)而可祭於社者,其在斯人歟!其在斯人歟!
韓愈(768—824年),字退之,河南河陽人,郡望昌黎,自稱昌黎韓愈,世稱韓昌黎;晚年任吏部侍郎,
又稱韓吏部。卒諡文,世稱「韓文公」。唐代文學家,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。蘇軾稱讚他
「文起八代之衰,道濟天下之溺。」對後世古文影響深鉅,為唐宋八大家之首。著作有《昌黎先生集》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