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帝慮漢賊不兩立,王業不偏安,故托臣以討賊也。以先帝之明,量臣之才,固
知臣伐賊,才弱敵強也。然不伐賊,王業亦亡;惟坐而待亡,孰與伐之?是故托臣而
弗疑也。
臣受命之日,寢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思惟北征,宜先入南,故五月渡瀘(渡瀘水伐南蠻),
深入不毛,並日而食(兩日食一日之糧)。臣非不自惜也,
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,故冒危難,以奉先帝之遺意,
而議者謂為非計。今賊(曹魏)適疲於西,又務於東。兵法乘勞(乘敵人疲憊),此進趨之時也。
謹陳其事如左:
高帝(劉邦)明並日月,謀臣淵深;然陟(ㄓˋ;登高)險被創,危然後安。
今陛下未及高帝,
謀臣不如良(張良)、平(陳平),
而欲以長策(長期的策略)取勝,坐定天下,此臣之未解一也。劉繇(東漢末揚州刺史)、王朗(東漢末會稽太守),
各據州郡,論安言計,動引聖人,群疑滿腹(用人滿腹猜忌),眾難塞胸(心胸狹小難容眾人),
今歲不戰,明年不征,使孫策坐大,遂並江東,此臣之未解
二也。曹操智計,殊絕於人,其用兵也,彷彿孫吳;然困於南陽,險
於烏巢,危於祁連,逼於黎陽,幾敗北山,殆死潼關,然後偽定一時爾。況臣才弱,
而欲以不危而定之,此臣之未解三也。曹操五攻昌霸(任東郡太守)不下,
四越巢湖(曹操攻吳)不成,任用李服,
而李服圖之(李服背叛曹操),委任夏侯(夏侯淵),
而夏侯敗亡。先帝每稱操為能,猶有此失;況臣駑下,何能
必勝?此臣之未解四也。自臣到漢中,中間期年(滿一年)耳;
然喪趙雲、陽群、馬玉、閻芝、
丁立、白壽、劉郃、鄧銅等,及曲長、屯將七十餘人,突將無前,賨(巴州少數民族)叟(蜀兵)、青羌(羌族一支)、
散騎、武騎一千餘人: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,非一州之所有;若復數年,則損
三分之二也,當何以圖敵?此臣之未解五也。今民窮兵疲,而事不可息,事不可息,
則住與行(守與攻),勞費正等(勞苦及費用相等);而不及早圖之,
欲以一州之地,與賊持久,此臣之未解六也。
夫難平(難測)者,事也。昔先帝敗軍於楚,當此時,曹操拊手(鼓掌拍手),
謂天下已定。然後先帝東連吳越,西取巴蜀,舉兵北征,夏侯授首:此操之失計,而漢事將成也。然後吳更
違盟,關羽毀敗,秭歸(ㄗˇ ㄍㄨㄟ;位於湖北省西境的一縣。西臨四川,隔長江與巴東縣相望,為三峽中要地。)蹉跌(ㄘㄨㄛ ㄉ|ㄝˊ;失墜;指劉備為關羽報仇,卻為吳所敗,逃回秭歸),曹丕稱帝。
凡事如是,難可逆見。臣鞠躬盡力,死而後已。至於成敗利鈍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