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於南山下,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。四方之山,
莫高於終南山;而都邑之麗山(依附於山)者,莫近於扶風。以至近求最高,其勢必得;而太守之居,未嘗知有山焉。
雖非事(政事)之所以損益,而物理有不當然者,此凌虛之所為築也。
方其未築也,太守陳公,杖履逍遙於其下,見山之出於林之上者,纍纍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,
曰:「是必有異。」使工鑿其前為方池,以其土築臺,高出於屋之簷而止;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,怳然(彷彿)不知臺之高,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。
公曰:「是宜名凌虛。」以告其從事蘇軾,而求文以為記。軾復於公曰:
「物之廢興成毀,不可得而知也。昔者荒草野田,霜露之所蒙翳(蒙蔽遮掩),狐虺(蛇)之所竄伏;方是時,豈
知有凌虛臺耶?廢興成毀,相尋於無窮,則臺之復為荒草野田,皆不可知也。嘗試與公登臺而望,
其東則秦穆之祈年、橐泉(宮殿名)也;
其南則為漢武之長楊、五柞(宮殿名),而其北則隋之仁壽,唐之九成(皆宮殿名)也。
計其一時之盛,宏傑詭麗,堅固而不可動者,豈特百倍於臺而已哉!然而數世之後,
欲求其髣彿(彷彿),
而破瓦頹垣,無復存者。既已化為禾黍荊棘,邱墟隴畝矣,而況於此臺歟!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,
而況於人事之得喪,忽往而忽來者歟!而或者欲以夸世(誇耀世人)而自足,則過矣。蓋世有足恃者,而不在乎臺之存亡。」既以言於公,退而為之記。
蘇軾(1037-1101)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。宋朝蜀郡眉山人。北宋大文學家、書畫家,
世稱蘇東坡。嘉祐二年進士,歷官中書舍人、翰人學士,及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、杭州、穎州、定州等郡守。
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,亦反對後來保守派的做法,因此多次遭眨,曾因「烏臺詩案」下獄,
幾乎喪命。在文學上則有極大成就,詩詞、散文、書法、繒畫,樣樣精通,詞的成績最為突出,
開創詞壇「豪放派」之風,改變了晚唐、五代以來綺靡的詞風。蘇軾的古文亦極著名,
有「韓潮蘇海」之稱,與古文大師韓愈齊名。與父親蘇洵、弟蘇轍合稱「三蘇」,父子三人
同時名列唐宋八大家。著有 《東坡全集》及《東坡樂府》詞集傳世。
include('../footbar_taiku.php');
?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