盡心(下) (節選)

孟子

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
(十二)

孟子曰:「不信仁賢,則國空虛(賢人皆離,則國無賢人矣);無禮義,則上下亂;無政事,則財用不足(無善政,貢賦不入,故財用不足)。」


(十四)

孟子曰:「民為貴,社稷(社,土地神;稷,五殼之神;引伸為國家之意)次之,君為輕。是故得乎丘民(人民)而為天子,得乎天子為諸侯,得乎諸侯為大夫。諸侯危社稷,則變置(更立),犧牲既成(祀奉神明的牲畜準備齊全),粢盛(粢,ㄗ;黍、稷、稻、粱、麥、菰等穀物的總稱。盛,供奉黍稷器皿)既絜(潔)。祭祀以時,然而旱乾水溢,則變置社稷。」


(二十四)

孟子曰:「口之於味也(嘴巴喜歡美食),目之於色也(眼睛喜歡美色),耳之於聲也(耳朵喜歡音樂),鼻之於臭也(鼻子喜歡香味),四肢之於安佚也(身體喜歡舒適安逸),性也(人的本性),有命焉(能不能得之,有天命),君子不謂性也(君子不會把它視為是人的本性,所以不會去強求獲得味色音臭等富貴逸樂)
(焦注:凡人則觸情從欲,而求可樂;君子之道,則以仁義為先,禮節為制,不以性欲而苟求之也,故君子不謂性也)。
仁之於父子也,義之於君臣也,禮之於賓主也,知之於賢者也,聖人之於天道也,命也(一般人以為是天命註定的),有性焉(卻是存乎人的本性中),君子不謂命也(君子不會視為是命中註定的,而會努力去追求仁義禮智等德性)。」


(二十八)

孟子曰:「諸侯之寶三:土地,人民,政事。寶珠玉者,殃(禍)必及身。」


(三十一)

孟子曰:「人皆有所不忍(不忍心做的事),達之於其所忍,仁也;人皆有所不為,達之於其所為,義也。(朱注:惻隱羞惡之心,人皆有之,故莫不有所不忍不為,此仁義之端也。然以氣質之偏,物欲之蔽,則於他事或有不能者,但推其所能,達之於所不能,則無非仁義矣。)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,而仁不可勝用也;人能充無穿逾 (ㄩˊ;偷竊)之心,而義不可勝用也;人能充無受爾汝 (被人輕賤的稱呼)之實(因德行卑下而被人所輕賤),無所往而不為義也。士未可以言而言,是以言餂(ㄊ|ㄢˇ;探取,套騙)之也(不可以言而言之,取辱也);可以言而不言,是以不言餂之也(可以言而無言,亦取辱也),是皆穿逾之類(偷竊行為)也。」
(焦注:人之為士者,見尊者未可與言而強與之言,欲以言取之也,是失言也。見可與言者而不與之言,不知賢人可與之言,而反欲以不言取之,是失人也。是皆趨利入邪無知之人,故曰穿踰之類也。)


(三十四)

孟子曰:「說大人(尊貴高位者),則藐(輕視)之,勿視其巍巍然。堂高數仞(八尺為一仞),榱題(榱,ㄘㄨㄟ;屋椽。榱題,屋椽的端頭。)數尺,我得志,弗為也(我若得志,不屑這麼做)。食前方丈(喻餐飲之盛),侍妾數百人,我得志,弗為也。般(大)樂飲酒,驅騁田獵,後車千乘,我得志,弗為也。在彼者,皆我所不為也;在我者,皆古之制也(我所擁有的,都是先聖先賢的法制)。吾何畏彼哉?」


(三十五)

孟子曰:「養心(治心)莫善於寡欲(利欲)。其為人也寡欲,雖有不存(失其本心)焉者,寡矣;其為人也多欲,雖有存(存其本心)焉者,寡矣。」


(三十八)

孟子曰:「由堯舜至於,五百有餘歲;若皋陶,則見而知之(親睹聖人之行而知之);若,則聞而知之。由至於文王,五百有餘歲,若伊尹萊朱,則見而知之;若文王,則聞而知之。由文王至於孔子,五百有餘歲,若太公望散宜生,則見而知之;若孔子,則聞而知之。由孔子而來至於今,百有餘歲,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,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(孟子為鄒人,鄰於魯,近孔子故鄉),然而無有乎爾,則亦無有乎爾(然而已沒有親見且知道聖人之道的人了,那末未來連耳聞聖人之道的人恐怕也會絕跡了)。」(孟子矢言以繼承孔子道統為己任。焦循注:言己足以識孔子之道,能奉而行之。孟子未得為孔子徒,亦既不親見聖,而猶以其近而未遠為幸,因益以未遠而無有為懼。夫未遠而已無有知之者,復何望於遠而知之者哉!孟子力肩斯道,實自居於見聞絕續之交之一人,而備述所知,以上紹前之知,下遺後之知,其所紹直自下,有不止於者,而其所遺於後,為益無窮期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