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(0378)

桃园观音.甘泉寺.白沙岬灯塔.古厝风情

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 
图:甘泉寺

甘泉寺,是桃园县观音乡的地标,就位于观音的市区。我二十年前就曾来过这里。甘泉寺历史虽久, 不过旧庙经过多次改建,楼台新宇,金碧辉煌,已无古庙的风貌。即使如此,来到观音,很自然地会 先来甘泉寺走一走,进庙绕一圈,行礼如仪。

观音乡的地名,与甘泉寺有关。根据文献记载,清咸丰十年(1860年),有位乡民在耕作返家途中, 发现小溪中有一酷似观音的石块,于是将石块带回,并筑草庵奉祀,称为石观音。其后,信众愈多, 于是地方人士募捐建庙,称“福龙山寺”。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因庙年久失修,于是重建, 而因神明指示,发现泉水,相传饮此泉水可治病,于是将庙名改为“甘泉寺”。甘泉寺成了观 音地区的信仰中心;观音,也因此成为乡名。

如今的甘泉寺,不仅供奉观音,也奉祀各种道教神祉,大殿的神桌上也供奉着一整排的石观音, 可能是后来信徒搜罗而来各种酷似观音的石块,一一供奉于此。我在庙内简短绕一圈, 甘泉寺香火依旧鼎盛,一如二十年前。

一百多年前发现的泉井至今仍然存在,就位于甘泉寺右侧的巷道内,泉井处建有一小庙亭, 祀奉观音神像,庙方引泉水至观音手持的宝瓶,涓涓细流自瓶口而出,信徒至此膜拜, 并以手接捧甘泉,以沾福泽。

图:白沙岬灯塔

参观完甘泉寺,随即前往今日观音之行主要的目标-白沙岬灯塔。白沙岬灯塔位于白沙岬, 离观音海水浴场不远。这座灯塔高三十七公尺,为全台第二高的灯塔,仅次于鹅鸾鼻灯塔, 在台中港灯塔未兴建前,曾是台湾本岛最西边的灯塔。

白沙岬灯塔,曾于民国九十年 (2001年)被票选为“台湾历史建筑百景”之一,次年,被列入桃园县县定古迹。

白沙岬灯塔建造于日据时代,历经数年施工,明治三十四年(1901年)完工开灯。 塔身的构造为砖石圆形建筑,采用古法以糯米拌黑糖、石灰黏合,历史已超过百年。 白沙岬灯塔并未开放参观,大门铁栅深锁,门禁森严,门柱上白底的招牌写着黑字“财政部关税 总局白沙岬灯塔”。我只能透过铁栅缝隙窥视灯塔。灯塔却被龙柏遮住,难睹全貌。 退至远处,隔着白色的围墙,眺望灯塔,也只能看见灯塔的上半身而已。

既然无法进入参观灯塔,站在门口徘徊痴望,无聊,便好奇研究大门的招牌。原来,白沙岬灯塔 隶属于财政部关税总局。我很难将灯塔跟财政部扯上关系。灯塔与关税又有何关系呢?若说是要 查缉走私,那也应该是属于海巡署的任务。或许背后有一段历史渊源吧!

关税总局的历史比白沙岬 灯塔还古老,可溯源自清朝的同治年间(1860年代)成立的总税务司署。当时清廷聘任英国人赫德, 建立起中国现代海关制度。或许是当年的外国船只向清廷的海关部门建议港口设置灯塔,确保船只 航行安全,以免商船触礁沉没,就课不到关税了。所以最初才由海关部门负责设置灯塔,并负 责管理灯塔。注1

图:东海堂(六护龙的古厝格局)

白沙岬灯塔旁有一简短的健康步道,右去左回,绕一小圈回到灯塔,才约十分钟而已。随后, 我转往附近参观“东海堂”古厝。从灯塔前的道路走出来,遇岔路右转,不久,右弯绕过树林后, 开始出现接二连三的红砖古厝,又一左弯后,前方竟出现一排齐整的红砖古厝,眼睛为之一亮。

这里的地名是“新坡下”。“坡”应是“埤”的改写。意指此处位于一座新的埤塘的下方。“东海堂” 是徐姓人家,一间传统的三合院,左右各有双护龙,而右护龙旁,又扩建两排护龙,因而形成难得 一见的六护龙的格局。我在其它地方还不曾见过这种多护龙的古厝。古厝背倚小丘竹林,前临开阔 的平野,散发出迷人的风采。

附近还有两、三间三合院古厝,也是挂着“东海堂”的门匾,形成一古厝聚落。古厝的年代虽不 如新屋的范姜古厝久 远及精致,但朴旧的红砖风采,依然能够打动旅人的心。

没想到今天的观音之行,印象深刻的,既不是甘泉寺,也不是白沙岬灯塔,而是“东海堂”的古厝群。 这时心动,翻阅观音地图,附近还有一座标示为“紫霞其室”的古厝,于是决定前往寻访。

图:“紫霞其室”古厝

观音的郊外,古厝还真不少,寻找古厝也不难。开着车,很容易从空旷的绿野田畴中认出那红瓦屋影。 “紫霞其室”位于仁爱路(桃89)路旁附近的田园中,为传统的三合院古厝。古厝左右各有两排护龙, 如今左二护龙已翻建为水泥楼房,部份的卵石墙基及旧窗也已翻新为洗石子材质,但大致仍保持完整, 颇有古意。

正厅的门额上写着“紫霞其室”,显得古雅。紫,比喻地位显贵,也象征着祥瑞。古代的官 员带金印、佩紫绶,以突显地位尊贵。因此,紫色,也被视为是祥瑞的征兆。“紫霞其室”,则突显 了屋主对子孙深切的期勉。

参观完“紫霞其室”古昔,我开着车在附近的乡野闲绕,寻找其它古厝。又发现了几间古厝。其中一 间为“廖氏家祠”,也拥有一字排开的多护龙格局,规模则更大于“东海堂”,家祠前还有风水池, 池上有金亭,宛如水中阁楼。可惜之处则是红砖古厝已改建成以大理石为主的现代宗祠,豪华宏伟, 却失古意。

图:观音乡的莲花

廖氏家祠风水池的对面有一大片莲花池。近年来,观音乡推广种植莲花,桃园“观音莲花节”与台南 “白河莲花节”齐名,有“北观音,南白河”之称。今天进入观音乡,终于在这里看见了莲花。 停车于路旁,莲花近在咫尺。眼前有一朵粉色的秀莲正含苞待放。

这片莲花池属于武威村社区所经营的休闲农场。农场搭起栈道伸入莲花池,栈道之上,搭着遮蓬, 游客可以在棚下赏莲。

莲花池旁又有一整排红砖古厝,门牌为“塘背8号”。这时,天空下起雨来。我撑着伞,漫步在附 近的乡间巷道,在附近又发现一间“武威堂”古厝。“武威堂”是廖姓人家的堂号,这里地名为“塘背” ,属于观音乡武威村,“武威”的村名也正反映出廖氏家族开垦塘背这块土地的历史。

后来,雨势渐大,于是收伞上车,踏上归途。途中,不时可看见公路旁竹林间微露的红砖三合院古厝。 观音乡是莲花之乡,也可称得上是古厝之乡。或许台湾各地的乡村都还保留着无数红砖三合院古厝, 观音乡并非特例。这样的发现,让这来自台北的旅人特别感到惊喜。莲花栽育的时间短,一年的工夫, 便可栽出朵朵娇柔的莲园美景,古厝则不然,非得经过百年岁月涵养不可。发现古厝,当然比看见莲花 更多了一分岁月的感动。

旅游日期:2006.06.03 (写于2006.06.13)


注1:感谢山友大炮兄提供以下资讯:
关税总局原名“海关总税务司署”,成立于咸丰四年(1854年),早期除征收关税外, 也曾负责筹建海军、港务、邮政、助航设备、气象、教育、外交等业务。民国成立以后, 其组织制度一直沿袭下来,直到“财政部关税局组织条例”经立法院三读通过, 总统于民国八十年二月一日明令公布后,正式改名为“财政部关税总局”。
中国早期仅有土造的灯塔,设备相当简陋。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后,咸丰十年(1860)签订 “北京条约”,清廷于同治五年(1866)清偿赔款完毕,各国同意海关代征的船钞,提拨 十分之一交由海关总税务司统筹保管,做为发展港务工作之用,为海关成立海务专责机构 的原因。海务专责机构的主要职掌为港务管理、灯塔浮标及一切便利航行设备的装置与维护、 沿海及内河航道的测量、河海航道图表的绘制,与气象报告的纪录等。因此,灯塔的建造与 管理便由海关负责,这项制度沿袭至今,台湾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海关经管灯塔业务的国家。
----Tony补注

注:交通资讯如下:
◎白沙岬灯塔&东海堂&甘泉寺:
1.由中山高平镇交流道接“台66观音-大溪快速道路”,至台15平交匝道右转台15县, 直行至滨海路大潭段与武威段交会处,左转信义路,直行至中正路口左转光明路,即可通往白沙岬灯台。 若信义路继续直行,即可抵达甘泉寺。
2.由中山高中坜交流道下,走112县道,抵达观音甘泉寺,继续直行信义路,至中正路右转光明路, 即可通往白沙岬灯台。 3.或由中坜或桃园搭乘桃园客运至甘泉寺下车。
由白沙岬灯台前的叉路取左行(若由灯塔出来,则取右行),车行约一分钟,即可抵达东海堂古厝。

◎紫霞其室&廖氏家祠&武威堂:
由甘泉寺走“桃89”(仁爱路),越过台15线武威段,不久即可发现位于路右侧田间的“紫霞其室” 三合院。至前方的十字路口,左转可通往“紫霞其室”,右转则通往廖氏祖祠及武威堂(参考行旅地图)。


[旅行照片]

甘泉寺。
甘泉井。
白沙岬灯塔。
白沙岬灯塔大门。
白沙岬健康步道(1)
白沙岬健康步道(2)
东海堂古厝,拥有六护龙。
东海堂。
东海堂三合院(新坡下25号)。
东海堂远照。
附近另一间东海堂古厝(新坡下18号)。
附近另一间东海堂古厝(新坡下20号)。
“紫霞其室”三合院古厝(1)
“紫霞其室”三合院古厝(2)
正厅。
门楣匾额。
“紫霞其室”古厝全景。
廖氏家祠(1)
廖氏家祠(2)
风水池。
池上金亭。
莲花池。
莲花特写。
武威社区休闲农业园。
红砖古厝(塘背8号)。
武威堂三合院古厝(1)
武威堂三合院古厝(2)


[行旅图]

[交通地图](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)

检视较大的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