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:三十三观音灵场之第六番观世音菩萨
这次重返观音山,与其说是来爬山,不如说是一场寺庙之旅。
观音山的凌云寺与西云寺,均为历史超过两百年的古寺,素有“内外
岩”(注1)之称。
“内岩”为山上的凌云寺,“外岩”为山下的西云寺,是日据时期四大禅寺
之一(注2)。
内外岩之间的道路,是一条历史悠久的礼佛古道。
昔日,外来的信众搭船经由淡水河至五股成子寮(注3)下船,先至西云寺进香,然后循山路上山,至凌云寺
参拜。日据时期大正十五年(1926年),日本佛教界由各地佛寺捐募33尊石雕观世音菩萨来台,在此地建置“西国三十三观音灵场”,
在内外岩之间沿途安置这些观音石像。
为什么安置33座观音像呢?《法华经.普门品》说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化身,以不同形象现身人间,或男身,或女身,因缘际会,
以救世人。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,再东传至日本,相传日本高僧花山法皇是西国三十三所观音灵场的创立者,起始于日本关西一带,
后渐流传各地,其道场设置三十三座观音。此后,各地的观音灵场,都会在设立33座观音之处,增设一尊华山法皇像,以表达对这位
创立者的尊崇与追思。
观音山的礼佛古道早已被现代公路所取代。如今有一条凌云路,从五股直上观音山凌云寺,而八十年前设置的33座石观音,经时空变
化,仅存二十座,有的只剩残座、有的经过重塑,真正维持原貌的,大约只剩一半左右而已。
图:观音山凌云禅寺
我不是佛教徒,这次寻找三十三观音灵场的旧迹,纯然只是古道探索的兴趣而已。我最初是读到林宗圣先生写的文
章(注4);后来山友Daniel、萧郎兄都曾实地走访观音山
,拍回十余尊观音旧迹照片(注5)。
今天的观音山之行,我追寻前辈们的脚步,从西云寺的牌楼(注6)前出发,
沿着西云路185巷的步道,
走往西云寺,寻找这33座观音菩萨的遗迹。
在上坡转弯处的高氏墓园前方凉亭,我找到了编号第2番的石观音,但外观粗糙,明显是后人重新雕刻的;往前走,
步道两旁坡地都是墓地,路右侧有一座“道光丁酉仲秋”(1837年)的古墓,距今一百六十余年,墓碑刻着“清敕封赠?职郎兼武校尉…”,
是官宦人家,这显示观音山成为墓地的历史已相当悠久。
往前走不远处,道路右侧,看到了第3番观世音菩萨。这座菩萨较第2番精致许多,但庙座上刻着“岁次己已年春”,字迹鲜明,显然亦已
经过后人更动过。
再往上走,我又被路旁的两座古墓所吸引,一座是建于咸丰丙辰年(1856年)的临济第二代师祖建平法师的墓,另一座是建于嘉庆乙亥
年(1815年)的圆通开山祖师省源法师的坟墓(注7)。
两座坟墓都经过整修,外观相当新颖。
图:西云寺(外岩)
再往上走,约两三分钟,绕过一小弯,就来到西云寺。
西云寺,建于清代乾隆十七年(西元1752年),历史超过二百五十年,为国家第三级古迹。
西云寺庙身为简朴的单殿式带左右护龙的三合院格局
,与大溪斋明寺颇相似,左右护龙厢房外墙则采斗砌砖墙,大块的红砖,在阳光下显得醒目,散发着浓郁魅力。拾阶而上,来到入口处,
左侧有三座古碑及文物解说牌,简介这座古寺的各期整修历史。
台湾的庙宇,约每隔四、五十年进行整修一次。西云寺分别在嘉庆十六年(1811年)、咸丰二年(1852年)、
光绪九年(1883年)历经大修,
整修完成时并立碑以为纪念,正是我眼前所见的这三块石碑。我读解说文,不免有所疑惑。光绪九年至今已超过120年,
其间岂无整修记录呢?我走进西云寺,殿内石柱刻写的年代均为“明治三十七年”(1904年),解开了我的疑惑。
1904年,这座庙应该曾进行过第四次的大修。为何年
代愈近,记忆反而被遗漏了?西云寺的第五次整修,是在被核定为“国家三级古迹”后,于民国八十四年(1995)间所完成的修护工程。
我在正殿后方找到第6番“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”,这一尊是大正十五年(1926年)当时的原作,充满古朴原味。
因为久历风霜,石观音面貌已
渐模糊,观音底身有汉字及日文,写番号、捐献者及观音法号。石座的左侧面则刻写着捐献者的姓名。
我向寺殿后方正在洗菜的寺方人员询问,得知寺内共有三座石观音。除了第6番以外,另两座,第8番、第9番在禅寺左护龙后方的庭园内。第8
、第9番也都质朴有致。其中,第8番有凉亭遮蔽,保存情况较佳,第9番在亭外,长期风吹雨淋,石面有苔痕,观音的鼻头已毁损。
走出禅寺外,寻不着附近的第4番观音菩萨,至于第10番,据说是在寺后方上坡的墓地区。于是我绕往寺旁墓区,
发现附近不少高官贵人的坟
墓。观音山为风水福地,吸引无数名人长眠于此。
这里属于五股乡示范公墓,有两大特色,一是达官贵人多,各个坟墓的墓型、材质、
格局各具巧思,各有千秋;另一特色是古墓多,今天所看见的古墓,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光绪、大正年代的坟墓皆有,而且在同一地点,
新旧墓并存,仿若时空交错。例如,寺右侧坡地的党国元老陈立夫墓的邻居,即是诰封淑人林妈墓,为咸丰已未年(1859年)的古墓。两者年
代相差将近150年。
我在墓地流连,但未找到第4番及第10番观音菩萨(注8)。
图:凌云寺(内岩)
于是我开车由凌云路上山,转往观音山凌云寺。
凌云寺,亦是一座名寺,创建于清乾隆年间,俗称“内岩”。光绪年间,因匪徒藏匿于此,刘铭传下令焚寺,铲除匪徒。之后,原址重建,
凌云寺以观音山石建造,与西云寺一般,维持朴拙质感,寺左侧有一巨硕的茄苳老树。
凌云寺位于观音山主峰的山腰处,由此而上,后来陆续增建。凌云寺上方新建的后殿,艳俗而已,与古寺的风格极不搭调。更上方的凌云
禅寺,则是明治四十二年(1909年)所建,寺正殿立面为洋楼式,是一般台湾庙宇少见的格局。凌云禅寺前则又有新建的大殿。由上而下,呈
现旧新、新旧四种不同年代风格的寺庙。
我沿着凌云古寺旁的礼佛古道走往上方的凌云禅寺。往返一圈,在步道沿途分别找到第20、21、22、23番石观音,其中第22、23番仅剩残座
而已,第20、第21番保存的状况也不理想。在宣统元年所建的凌云禅寺前,看见第24、17、26、27、28番并列于走道石栏杆前。第24、17座
之间,还有一残座,刻字已模糊,无法辨识是第几番观音菩萨。
建于明治四十二年,历史近百年的凌云禅寺,因民国八十一、二年连续两年发生寺后方山崩,造成建物严重受损,迄今仍在修复中,已封闭
无法使用。下方新建的大殿,黄瓦红柱,如一般庙宇,毫无古味及特色。十五年前,我曾来过凌云禅寺,如今景象已难与记忆接轨。
在新的大殿附近堆置不少旧寺的石柱、楼牌基石,上头还刻有各地捐献者的地名及姓名,如台北市,中坜郡等字迹,任意弃置。不晓得是因为
山崩,还是因为兴建新庙而被拆毁?
图:三十三观音灵场之创立者花山院法皇
离开凌云禅寺,我转往开山院,寻找第32、33番及花山法皇像。开山院位于凌云禅寺以西,公路的更上方处,有两栋主要的建筑物,一为
开山院,一为楞严阁。楞严阁,建于大正十五年(1926年),以观音山石所建的两楼石屋,
造型兼采欧式巴洛克的柱头雕饰、闽南式骑楼廊道
及印度佛教的三角顶立面,建筑幽雅,可惜未对外开放,只能隔墙欣赏。
于是我走往附近的开山院。花山院法皇雕像就在开山院外的大树下,底座侧面刻写着“愿主奈良县奈良市鎌野芳松、香川县木田郡大神久吉”
,法皇石雕长年日晒雨淋,看起来相当的沧桑。
开山院也未对外开放,仅能从高高的围墙外观望而已。这座开山院也是用观音山石所打造的,建筑外观为印度式的建筑,
在台湾很少有这种佛
寺建筑。开山院铁门深锁,上头写着“内有恶犬”。佛门内会有恶犬吗?我试探了一下,证实出家人所言不虚。
我攀在外墙拍摄院内景物。院
内庭园有一座“台北西国三十三所纪念碑”,是大正十五年时,由西云寺、凌云禅寺的住持及发愿人奈良县、
香川县这两位愿主共同设立的
。开山院、楞严阁也是在这一年完工的,或许正与日本来台传播“西国三十三所观音灵场”
有关。纪念碑旁有一座观音菩萨,但佛像背对着外
墙,无法得知是第32或是第33番。
我的探访于是到此为止。
在开山院与凌云禅寺的公路上,有往观音山的登山口,这条路线为“硬汉岭路线”。登观音山,有数个登山口,硬汉岭路线距离短但较陡,
既然来了,怎能不登观音山临峰登览呢?于是选硬汉岭路线上山。登山口海拔320公尺,观音山海拔612公尺,约陡上300公尺,都是石阶路
。走走停停,约五十分钟,我登上观音山硬汉岭。
这是我第二次登上观音山,十五年前偕老婆来时,当时还未婚,登顶时,只见雾茫茫而已,今日终于初识观音山展望之美。然而,因为天气
灰濛,视野不清,但可以想见,若天朗气清时候,这八里、淡水、关渡一带的海天河景会是何等绮丽。今昔对比,我比较怀念上一次登观音
山。当年途中还有小贩卖泡面,在寒天里,吃起来特别津津有味。我怀念的不是那碗泡面,而是年轻岁月。
归途中,我仍思索着这些遗失的观音菩萨,其失落原因为何?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本是跨越地域、政权的,这三十三座石观音,应不致于因
民国三十四年(1945)政权移转而遭受民众报复破坏;即使后来修建公路,筑路工人亦不致于会破坏佛像,那么观音菩萨石雕为何会遗失呢?
现存的观音菩萨,有不少仅存底座而已,显然观音石雕是被取走的。
这会是何人所为呢?凌云寺沿途有不少新建的寺庙,有无可能是其它寺庙
趁时局混乱之际,私下迎走观音菩萨呢?会不会是宵小之徒图利盗走雕像,转卖给搜藏家呢?
我还读过一份报导(注9),
提及二次世界大战后,西云寺的日僧曾携走一些石碣返回日本,有无可能也带走了一些观音菩萨呢?
但以当时局势,几十万日本军民等待遣
返,要运送笨重的石雕作品,应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
这些失落的观音菩萨是否仍然平安无恙?若不幸已流落他乡,这六十年来,不知道还会不会想念观音山?
旅游日期:2004.09.29
include('leftbar_share.php'); ?>
include('sitetag.php'); ?>
include('adsense1.php');
?>
注1:“内岩”、“外岩”亦称“内岩”、“外岩”。
注2:日据时期,五股西云禅寺、基隆灵泉禅寺、苗栗法云寺、
台南开元寺并称为台湾四大佛教圣地。
注3:成子寮,在今五股成泰路三段一带的淡水河岸。
注4:“阳明山十大传奇”,第131-134页,林宗圣着,人人出版(2001年)。
林宗圣先生提及,西云寺(外岩)附近找到第2、3、4、6、8、9、10座;在凌云寺(内岩)找到第17、21、22、23、24
、26、27、28座;凌云新殿内有三尊石佛;在开山院找到第32、33石观音,共20尊。
注5:Daneil兄拍回第第2、3、4、6、10、17、20、21、24、26、27、
28共12尊,第32、33尊
因位于开山院,无法进入拍摄。共找到14尊。其中第20尊,林宗圣书里未提到,为新发现,因此已发现的数目为21尊。
寻西国三十三所观音灵场 (by Daniel)
萧郎兄则找到2,3,4,6,9,10,18,19,20,21,23,24,17,26,27,28,32,33,总共18尊。其中第18、19尊为林宗圣先生未记录,已发现的数目增为23尊。
狮子头山,石佛古道,鹰仔尖,北横古道,龙形古道,乌山头山
注6:西云寺的门牌位于成泰路三段311号附近,牌楼写着“西云禅寺”。
注7:省源大和尚为西云寺的开山祖师,为福建鼓山源泉寺之高僧。据传因受观音大士托梦,
于是渡海来台,开辟道场宏扬佛法,落脚兴直山(观音山旧名【请参考注10】)下,于五股成洲之灵龟山兴建西云禅寺,名曰“灵龟山西云寺”。
注8:第四番石观音应该就在寺旁,可能因只剩底座,目标不清楚,我一时错过;第十番的石观
音应该在寺右侧后方的山坡上,须走扫墓小径往上走。第四番及第十番石观音的照片,可参考注5(Daniel兄的网页)。
注9:民国八十九年十一月出版之妙心杂志,《台湾佛教辞典》选刊之西云禅寺,曾有以下一段
叙述:
“...日据时代,日僧曾在本寺通往观音山凌云禅寺之步道旁,竖立一○八块刻有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之石碣,二次大战后,部分石碣为遣返日
本之日僧携回。其后数十年间,石碣亦失窃殆尽。...”
注10:关于观音山的旧名,感谢山友提供见解如下:
关于兴直山脚,我找到的是清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的陈赖章垦号的‘大加腊垦荒告示’,内容约为:
台湾府凤山县正堂纪录八次署诸罗县事宋,为垦给单示以便垦荒裕课事,据陈赖章禀称,窃照,台湾荒地现奉宪行劝垦,章查上淡水大佳腊地方,有荒埔壹所,东至雷厘、秀朗,西至八里坌、干?外,南至"兴直山脚"内,北至大浪泵沟,四至并无妨得民番地界,现在招佃开垦,合情禀叩金批给单示,以便报垦升科等情,...
如此看来,所谓的兴直山脚,对于写这篇告示的人来说是在他的南边,因此比较为兴直地区的山脚这个地方应是比较合理的,对于台北盆地内的人来说,观音山应该不会描述在南方才对(观音山应该在西至八里坌那边,康熙年间,观音山不是称八里坌山就是称坌岭)。也无怪于Tony兄找到资料会有写兴直山是林口台地,因为离泰山乡
较近的山就是林口台地。以上合为我的猜测,如有雷同纯属巧合。
另1654年荷兰人绘制的‘淡水与其附近村社暨鸡笼岛略图’中编号37的Tamswijse berch(淡水山)就是观音山,旁有绘一番社,应该就是大坌坑。大坌坑遗址现为一级古迹,但已是坟墓地,可由台15线上(八里中华路)的永清钓鱼池旁进入,原台北县文化局有在该处立一级古迹大坌坑遗址的小石牌数个,但后来全数撤除,不知何故,不过那里的地主很强势是事实。
... Liao (2004-10-06 08:58:13)
有关观音山,早在康熙二十四年蒋毓英“台湾府志”记载的八里分(坌)山应该就是观音山。而1654年荷兰人古地图中在淡水河出海口西侧绘有一山、名曰“淡水山”、应该也是指观音山。
而兴直山就比较复杂点。兴直(非汉语、语意不明)大概是淡水河西岸的平原地带,包含现在的三重、芦洲、五股、泰山、新庄、泰山等地,我在文献里看到过“兴直山脚”或“兴直山脚下”,这有两种可能,一是指“兴直山”的山脚,一是指“兴直”地区的“山脚”(地名、今泰山乡山脚村),而看来后者的情形才是正解。所以、究竟清代是否有座山叫做“兴直山”是尚待商榷的。
... 法宾 (2004-10-06 02:06:28)
清代地图将观音山称作八里坌山,河对面的山区称大豚山。我倒不知道有兴直山这个名字。
观音山像观音?我也是瞧不出来,勉强说她的天际线很俐落,有点像观音的额头。会不会因为山上有观音寺才得名?
小观音山的来历就更奇了,曾看过一篇报导(民生报),阳管处委托文大某教授考证,发觉早年人称小观音山作竹子山(现今空照图上,小观音山的某山头还是被称作竹子山),而那座形容不可一世的竹子山,则因熔岩迤逦,“看起来像观音的裙摆”,而被称作小观音,但是为什么是“小”,我仍不明白。后来地图绘制人员把它们调了包,从此就颠鸶仃倒凤,一路错到现在。
开山院里有公孙树一株,在台北也算难得一见。
... 树大.半.棵 (2004-10-05 09:46:06)
[山友回响]
今天“因故”又去了观音山,补完了大部分的观音石像。但是第22的基座还是疏忽掉了。
总计我所看到的有1,2,3,4,6,8,9,10,17,18,19,20,21,23,24,26,27,28,32,33。
... Daniel (2004-10-04 00:03:20)
我上次去走找石佛,找到2,3,4,6,9,10,18,19,20,21,23,24,17,26,27,28,32,33,总共18尊。
Tony找到的第22尊那地方我有经过,可惜没注意到。
山友affa2222找了西云禅寺的师父,进入韬园,顺利找到第1尊的基座,与第8尊石佛。
此外,据那位师父说,第7尊在后山,只是佛像裂成两半而且还有部份埋在土里,地点尚待考察。
总之,33尊之中还有22尊可寻,还不错玩。对了,第18与19尊都只剩基座,位于凌云路上往凌云寺步道中途。
...萧郎 (2004-10-04 10:11:42)
注:综合各山友意见,目前已确认可找到者,为1,2,3,4,6,7,8,9,10,17,18,19,20,21,22,23,24,26,27,28,32,33,共21尊。
另外有1尊(第7番)在后山,地点不详;还有3尊在凌云新殿内,番号不详,总计25尊。尚余8尊下落不明。欢迎山友提供线索!
... Tony (2005-10-4)
[行旅照片]
西云寺牌楼,位于成泰路三段311号附近。
西云寺。
西云寺。
西云寺旧石碑。
观音山凌云禅寺。
凌云寺,上方为后殿。
旧凌云禅寺,建于明治四十二年(1909年)。
旧凌云禅寺前五座石观音并排。
楞严阁。
开山院(左)及西国三十三观音灵场纪念碑。
硬汉路。
石阶路通往硬汉岭。
硬汉岭。
硬汉岭眺望淡水河景。
硬汉岭眺望淡水河景。
|
|
|
|
第3番,后人变造。
|
第6番,古朴原味。
|
第8番,古朴原味。
|
第9番,古朴原味。
|
|
|
|
|
第17番,古朴原味。
|
第20番,古朴原味。
|
第21番,古朴原味。
|
第22番,只剩底座。
|
|
|
|
|
第23番,只剩底座。
|
第24番,古朴原味。
|
第26番,古朴原味。
|
第27番,古朴原味。
|
include('adsense2.php');
?>
[行旅图]
include('footbar_his.php'); ?>
include('statbar.php');
?>
|